殷室三仁都是哪三个人,其中一位建立了朝鲜国


殷室三仁都是哪三个人,其中一位建立了朝鲜国

《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名启,是帝辛的同母兄弟,微子年长于帝辛,而且应该是颇有些名望,也很有希望被帝乙立为君主,可惜的是微子的母亲不是正妃,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便立帝辛嗣位,也就是后来的殷纣王。

至于微子到底跟帝辛之间有没有权力争斗,倒是少有在史书中提及。不过按照《论语》的说法,微子是个贤人,由于殷纣王不敬鬼神,违背礼法,常常做出些残暴的事情,微子多次劝谏,结果殷纣王不听,微子便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微地,想在自己的封地继续推行自己的主张。如果如此看来,微子并非是个愚忠者,他是个固执的守旧派。那么,如此就是跟殷纣王对着干,自然不会受到殷纣王的认可,后世的典籍中记载,微子曾经几度迁徙,到底是他主动迁徙,还是被殷纣王所贬斥,倒是很难追溯。

后来周武王攻入殷商故地,微子居然不顾及成汤列祖列宗,肉袒面缚,投降于武王阵前,那么他对殷纣王的怨恨,可能绝非史书中那般单纯,也许竟是为了借周室之力为自己赢得权柄。从后来微子被周王室分封到殷商故地,建立宋国,成为一方君王,却也是极有可能的。

殷室三仁都是哪三个人,其中一位建立了朝鲜国

箕子名胥余,从辈分上计算起来,箕子是殷商君王文丁的儿子,也是君王帝乙的弟弟,那么就是帝辛的叔父,在朝中可谓是元老级人物了。不过这个人似乎继承了祖辈的勤俭,对于帝辛也就是殷纣王的生活习惯非常看不惯,看到殷纣王吃饭的时候还用象箸,就觉得太过奢侈,常常叹气:“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箕子跟微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确像个真正的贤人,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索性割发装癜,披发佯狂为奴,隐居起来,常常弹琴自悲,殷纣王见箕子既然疯了,也就真的把他囚禁起来,当作奴隶来使唤。如此对待自己的叔父,殷纣王倒是真像个残暴之君了。

箕子曾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意思是说,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这里的箕子倒是和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颇为相似。后来周武王到山中去请求箕子,想让箕子出山为周王室出力,箕子践行诺言,坚决不肯出山。

箕子后来率领族群远赴辽东,又到了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王朝,也就是最早的朝鲜国。虽然周王室曾经派人前去封箕子为朝鲜国国王,可天高皇帝远,箕子建的国都里生活着的大多是殷商遗民,就算是周王室想来管,其实也是管不过来的。因此箕子也就接受了封王,封与不封,其实对于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殷商的祖先们,已经开始重新找到了生存的地方

殷室三仁都是哪三个人,其中一位建立了朝鲜国

比干则是最为有名的贤人了,他也是文丁的儿子,辈分上比箕子大些,也是帝辛的叔父,官至丞相,从政60多年,应该是在帝乙时期就开始掌握权柄。

据说比干颇有政绩,除了辅助殷纣王治理国家,也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殷商末期的鼎盛之态,跟其必然是有关系的,否则其也不会被后世的周王室奉承为圣人,这也是为了让比干的声名可以影响殷商旧地,周王室使出的计谋。

当然,关于比干最为有名的当然是《封神演义》,其中关于比干被剖心的说法,或许更多可能是演义出来的小说,因为在《论语》中只是说“谏而死”,并未说剖心,而说得像模像样的,多半是在后世数百上千年后,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赟碑文:”观窍剖心,固守诚节。忠逾白日,羲概秋天。羲皇已来,一人而已。”是对比干被剖心的定论。

不过,在《封神演义》中,比干虽被剖心,最终却被姜子牙封为文曲星,算是二十八星宿中最为有名的神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