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战场之一一喜峰口之战

寻找古战场之一一喜峰口之战

历史,是时间的积累和事件的叠加。站在长城喜峰口,穿越千年历史,找寻民族生生不息的答案。如果说,我们这个民族是龙的传人话,那么,龙魂就在这里。

喜峰口,古称卢龙塞,《水经注》称兰陉。宋、辽、金时称松亭关。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明景泰三年(1452年)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

传说东晋时有人数年戍边不归,其父四处寻找,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俩人喜极而死,葬于此处,故称喜逢口。

寻找古战场之一一喜峰口之战

喜峰口关故址在今河北省迁西县城北40公里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关城依山靠水,北倚长城,形势雄壮。城周长1.5公里,关门上有楼高4丈(约合今8米余)名曰镇远楼。又削山为壁,豀峪蹊径,凡人迹可通之处,尽筑城墙与万里长城相接。喜峰口关处,“嵯峨虎豹当大关,苍崖壁立登天难”,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1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 (今蓟县)可至北京。

喜峰口风景秀丽,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战事,其中有三次战役却不得不让人提起。纵观它的历史,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辱、守卫家园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寻找古战场之一一喜峰口之战

第一次,1428年,明朝皇帝朱瞻基。

宣德三年,朱瞻基进行了一次向北的狩猎及巡边活动,也希望趁机打击一下时常南下劫掠的蒙古人。无巧不成书,很快,朱瞻基接到来自喜峰口的情报,称有一万多蒙古铁骑将到达喜峰口附近的宽河一带。朱瞻基分析情报后,认为前来进犯的蒙古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巡边。这种情况下,自己率兵前去,一定会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要到达宽河,明军必须经过喜峰口。喜峰口不利于大军通过。朱瞻基当机立断,率3000精兵突袭。经过昼夜疾驰,很快率军到达宽河附近。蒙古兵发现了明军踪迹,误以为是明朝巡边的普通队伍,便一拥而上。朱瞻基命令士兵分成两翼,亲自引弓搭箭,接连射倒了3个冲在最前面的蒙古兵。两翼明军趁势合围,利用火器打得敌人溃不成军,蒙古军只好退避三舍。朱瞻基的勇敢果断,为喜峰口增色不少。

寻找古战场之一一喜峰口之战

第二次,1569年,明大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镇守蓟州后,从隆庆三年起,开始了对长城进行筑台、修墙的艰巨工程。隆庆五年(1571年)8月,经过两年艰苦的紧张劳动,全部筑台工程完成。在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城 (今北京昌平县西)的2000里防线上,矗立起1017座雄伟的瞭敌台。当时,土蛮部迁居到插汉,今张家口一带,拥有10多万将士,经常威胁蓟门。蒙古朵颜部首领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勾结土蛮,时叛时服。万历元年(1573年)春天,两股敌人合谋入侵。骑兵到了喜峰口,勒索赏赐没有得逞,便大肆烧杀抢掠,又到边塞附近打猎,引诱明军。戚继光突然出击,差点抓到了董狐狸。夏天,又来犯,但都被明军击溃。边关的官员劝其投降,董狐狸才老老实实地到关前请求入贡。第二年春天,长昂再窥喜峰口各个关口,均无法入内,于是和董狐狸一同逼使长秃进犯明朝。戚继光率兵追击,擒获长秃。长秃是董狐狸的弟弟、长昂的叔父,这两个家伙不敢不救,只好率族内300人求见请罪。董狐狸请求赦免长秃,戚继光派遣副将史宸、罗端前往喜峰口受降。这样,戚继光才又释放了长秃,准许他们依旧朝贡。从此,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他们再也不敢来犯。

寻找古战场之一一喜峰口之战

第三次,1933年,国民党29军大刀队。

1933年1月初,日军侵占山海关,热河吃紧,平津危急。29军担任喜峰口至马兰峪方面的作战,将士们抱着“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信念,誓守喜峰口。3月10日凌晨,29军37师赵登禹、王治邦、佟泽光3个旅进入阵地。赵登禹旅长选出500名战士组成大刀队,在喜峰口附近,踏着大雪悄悄进入敌人炮兵阵地,毁其大炮18门,烧其辎重粮秣。他们手提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砍杀日军数百名,直杀到天亮。这是日军发动对热河攻势以来首次受挫。11日夜,29军组织4个团再次夜袭敌营,赵登禹、佟泽光两个旅分两路包抄敌营,两位旅长身先士卒。拂晓前赵登禹到达日军特种兵宿营地,大刀队如神兵天降,痛歼睡梦中的日军,砍死砍伤日军逾千人,烧毁敌军车200多辆。此战不仅夺回了喜峰口,还大振了军威。据迁西县史志载:从3月9日至13日,喜峰口血战中,共歼灭日军4000余人。在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29军大刀队的神勇使得全国军民振奋,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极大地震惊了日本,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本国内媒体惊呼: “明治大帝练兵以来皇军名誉,均在喜峰口外被宋哲元剥削净尽也,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著名上海音乐家麦新受喜峰口血战鼓舞,创作了 《大刀进行曲》,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的号角。4年后的 “七七事变”中,29军再次对敌军挥起大刀,曾经在喜峰口英勇抗战的赵登禹将军为国捐躯。

寻找古战场之一一喜峰口之战

喜峰口,是一座血性的关隘,是一座悲壮的关隘,是一座英雄的关隘。历史上不仅战事频繁,而且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汉代名将李广曾镇守喜峰口,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这里。唐朝诗人陆游的 “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对这片土地的呼唤。高适的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亦是对这片热土的描述。 “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旧国术高。伏如猛虎进如猱,十步以内敌休逃。”何香凝先生的 《大刀赞》生动记述了大刀队的壮举。

1975年,为了根治滦河修建了水库,这一片平原变成了水乡泽国,水位超过了喜峰口长城50米,被淹没的长城长达1100米,这个连接中原与塞外的咽喉要道因此隐身水下,成为全国仅有的水下长城。

如今,喜峰口已经成为旅游胜地。1996年,喜峰雄关大刀园建成,园区深处的一座高山,便是昔日喜峰口抗战的一处主战场。园内的一处山坡上,横架着一把长达8.15米、重2.9吨的巨型不锈钢刀,钢刀刀尖遥指着山那边潘家口水库及喜峰口长城。这两个数字,前者是为了纪念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后者则是为了纪念29军。园内建有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大刀魂”群塑等抗战人文景观。园区还埋葬着477位大刀队阵亡将士,供人缅怀。在这块曾经用先人鲜血浸润、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这块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的地方,我们读懂了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民族精神”!

漫步青山绿水之间,我忽然想起河北诗人刘向东的诗:夕阳西下之时,我来到长城的高处,我看见往来依旧的烟霞,依旧是浴血的兵马。恍忽间,我觉得我是上阵来了,不然我来干什么呢?青草,红荆,巨大的向日葵,和我一起坚守着长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