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戎马一生,以七旬之龄为国建功,成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到了生命的末期,基本处于退休状态,有的可能在颐养天年,有的可能在照看孙辈,但有的人却仍在以七十岁的高龄为国拼杀,抵御外辱。

他就是冯子材。

他戎马一生,以七旬之龄为国建功,成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冯子材的平生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1818年8月17日生于今广西钦州县。少年时父母早丧,生活贫苦。长大后曾当过保镖,闯荡过江湖。二十多岁时学得一身好武艺,据说一百多人也打不过他。从此以保镖为生,护送牛商赶耕牛到廉州(今合浦县)去卖。

但对冯子材来说,保镖并不是他人生的追求,只是一时的谋生手段而已。

随着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对贫苦人民的剥削,低层百姓生活困苦。

面对贫苦的生活,为了生存,在32岁那年,冯子材在博白聚众反清,次年加入广东天地会起义军。

但冯子材很快发现,反清并不能改变老百姓生活艰辛的处境,而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久,他接受清政府的“招安”,跟随清将向荣镇压太平军。

震压太平军屡获提拔

冯子材本身就有一身好功夫,因此作战非常勇敢,能征善战,屡立战功,先后被擢升为千总、副将,还获得“色尔固榜巴图鲁”的封号。

他戎马一生,以七旬之龄为国建功,成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然而,太平军声势浩大,而且战将如云,冯子材随后参加的两次江南大营保卫战,都被打败了。

在其领导向荣、张国梁战死后,冯子材率部驻守镇江。后与其他部队联合多次打退了太平军的进攻,保卫了镇江,因此被擢升为总兵,加提督衔,办理镇江军务。

之后,冯子材还在汤冈、丹阳打败太平军,被清政府赐予骑都尉世职,赏穿黄马褂。

作为出身江湖的冯子材,在与太平军的长期作战中,历练出了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太平天国被剿灭后,冯子材出任广西提督,率兵镇压广西天地会吴亚忠叛乱。

因吴亚忠率部转入越南发展,冯子材也奉旨入越追剿。至光绪五年(1875年),冯子材先后三次入越追剿天地会,还因剿办有功,赏一等云骑尉世职。

人常说:无巧不成书。冯子材可能也不会想到,因奉命入越追剿天地会这段经历,竟然为他将来建立不世功勋奠定了极好的前提。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在法军入侵时,清政府也不用想到他起用他;没有这段经历,他也不可能对广西西南边境的地理环境有深入地了解,也不会在对法军作战上占据地形上的优势。

七旬高龄临危受命

自光绪六年(1880年)起,法国加紧侵略越南,图谋进犯中国。

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法军在北越山西城向清军驻地发动进攻。由于驻守的清军将领昏庸怯懦,各军不协调,遂使法军步步北进,进逼中国。第二年,法军又向越南扶良、北宁两地发动进攻,清军连续遭到失利。

此时边关吃紧,清廷想到了曾三次入越作战的冯子材,想起用他率军出征抗越。

但此时,被迫告病回家的冯子材,因为对两广总督张树声不是很信任,托病推辞了。

后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又再次请冯子材出山。本身就充满家国情怀,早就对法国侵略军愤慨不已的冯子材,这次没有丝毫的犹豫,向张之洞表示,愿意集结重兵出疆抗法。

此时的冯之材已年近古稀,而且有病在身,但作为一名战将的使命,以及对守卫国家的责任,使他毅然地带病出山。

镇南关—谅山大捷

1884年12月,冯子材率军从钦州誓师出发。此行,他还带上了两个儿子,以父子兵昂扬上战场。他也为自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以防万一战死沙场,有人料理后事。

在出征的队伍中,一身戎装,发须皆白的冯子材显得既威武,又充满了马革裹尸的悲壮豪情。

1885年初,法国纠集了两个旅团的兵力,发动了谅山战役,攻陷了谅山和文渊。2月23日,法国侵略军攻占镇南关,清军败退到了关内。

正在这时,冯子材率军到了前线。

他戎马一生,以七旬之龄为国建功,成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由于原来的主帅放弃了指挥责任,冯子材被众将推为前敌主帅。

面对边关险恶的形势,冯子材没有推让,毅然以大局为重,站出来支撑危局。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重建祖国的门户。

他严明纪律,严格约束队伍,禁止军队扰民,融洽了军民关系,使军队得到了群众的支援。他还收集溃散兵勇,恢复军队的战斗能力。不到一个月,各支军队都补充齐全,重振旗鼓,恢复了战斗能力。

接着,冯子材向各军将领慷慨陈词,要求大家以国事为重,同心协力,保卫国家。一席话使众将深受感动,纷纷表示大敌当前,要消除派系成见,听从冯子材指挥。

经过严密的战场勘察,冯子材建立起了以镇南关隘口东岭为重点,西岭为依托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

他还针对清军武器装备落后,只有少数新式大炮和步枪,大部分是粉枪、抬枪,还有大刀、长矛的实际,确定了近战取胜的作战方针。

3月23日清晨,法国侵略军头子尼格里率领三千多人,兵分三路,猛扑镇南关前隘阵地。

敌人以开花炮队顺着东西岭向下轰击,以枪队猛扑中路。顿时“炮声震天,远闻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鸣,枪弹积阵前厚者至寸许”。

在东岭上修筑的五座堡垒,连续被攻陷了三座,眼看法军即将冲破关前隘长墙的防线。

冯子材镇定自若,沉痛激昂地向士兵们大声说:“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全体将士在主帅爱国热情的激励下,个个奋不顾身地冲出阵地,与法军拼命厮杀。

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一直持续到晚上,终于杀退了侵略军的疯狂进攻。

3月24日黎明,法军又向清军阵地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法军主力向中路进犯,有的爬越了长墙前面的堑壕,有的冲上了长墙。在长墙上督战的冯子材,眼看形势十分危急,便命令兵士打开长墙的栅门冲杀出去。

这个年近七旬的老将,“帕首短衣革履,操俊刀一柄,亲率大刀队,大呼一跃出墙外,其子相荣、相华,随之跃出”。


他戎马一生,以七旬之龄为国建功,成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全军将士看到主帅身先士卒,也一齐跃出长墙,排山倒海地冲向敌人,与法军展开肉搏战。经过激烈的殊死战斗,终于把法国侵略军打退。

这时,清军的另一支队伍抄了法军的后路。在前后的夹击下,清军夺回了被攻占的三座堡垒,重新控制了制高点。

随后,冯子材命令军队发起总击。清军和中越人民抗法队伍,潮水般地向敌人冲去,把侵略军杀得溃不成军。尼格里不得不率残军往文渊方向仓惶退却。

这一仗,清军“毙匪千余,擒斩数百,内有军官数十,夺获枪炮、弹药、饼干不计其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3月26日,冯子材决定乘胜追击敌军,统率各路大军当即启程。一路上斩将夺关,取得了节节胜利,当天攻克了文渊城。

两天后,冯子材又联合其他队伍向谅山发动攻势。在战斗中,冯子材组织军队运用了“正兵明攻,奇兵暗袭”的战术,把法军杀的大败。

3月29日,清军攻克谅山。法提督尼格里重伤,法之精锐尽歼。

在镇南关—谅山大捷后,冯子材又会合诸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冲破了法军建立的屯梅、谷松防线,攻下观音桥,进兵贵门关。

中法战争的巨大胜利直接导致了法国内阁的垮台。法国无奈向清政府提出了议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于是下令停战,还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使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烈士暮年壮志难酬

冯子材不得已含恨从越南撤兵,退回广西。之后,冯之材晋太子少保衔,改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受命督办钦、廉一带的防务,还曾任云南提督。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冯子材还上书,要求清政府坚决抵抗“求乾纲独振,专于主战,以雪数十年中华臣民受欺之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冯子材在调任贵州后,因病免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子材在南宁逝世,终年86岁,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巩固边防,抵御外侮。清廷从优议恤,谥“勇毅”,并准建立专祠。

他戎马一生,以七旬之龄为国建功,成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冯子材作为一名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清军将领,他为官清廉,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很受部下推崇。他身上具有浓烈的军人情怀,把保家卫国视为已任,坚决抵抗外来侵略,以七旬高龄,冲锋在前,奋勇杀敌,有力的抵抗了外国侵略,成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1.《冯子材的军事生涯》

2.《清史稿》

3.《抗法援越英雄冯子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