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何进行维权更有效?

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何进行维权更有效?

在上篇“ ”这篇文章中,叮当站在一个金融从业者的角度为大家分析了在银行存钱,到期却无法兑付这种情况可能产生的原因。希望大家有所借鉴,以免上当受骗。接上篇文章,本篇着重给大家说说,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了,如何进行维权更加有效。

本着由简至难、循序渐进的顺序,简单介绍以下几种有效维权的种方式:

一、找银行客服投诉(难度系数★)

现在国内大部分银行都有自己专门的客户服务部门,为了化解与客户之间的纠纷与矛盾。所以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查询该行的客服电话,进行投诉。不论是涉及服务态度问题还是业务问题,都可以投诉。为了引起重视,一定要多打、连续打。直到打到接电话的小姐姐怕了为止。

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现在都很重视客户满意度,也将对客户的服务纳入银行内部的考核,直接和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进行挂钩。所以一般不是特别棘手的问题,客服部门都会给予回复或转交答复。

给大家举个真实的事例,东部沿海某国有大行,因省行机关人员不作为,多次对基层行正常的业务推诿不办,吃拿卡要。基层人员急了,给省行人员杠上了,多次给拨打本行客户服务部门对外的专属电话进行控诉,最后逼着省行部门相关人员给基层行这个人道了歉才算完事。由此可见,找银行客服投诉对于问题的解决还是有帮助的。

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何进行维权更有效?

二、拨打所在地群众热线(难度系数★★)

找银行客服部投诉只能解决普通的小问题,若那家银行对客户服务投诉不重视(城商行这种情况比较普遍),那找银行客服部门投诉这招意义就不大了。这时候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式是找当地政府便民热线或银行监管部门对外公开的的投诉热线进行投诉。比如12345便民热线,或者银监局对外公开的热线进行投诉、甚至直接写信进行举报。

一般这种方式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因为银行都是要靠当地政府支持发展的,而且对监管部门的指示都是当做圣旨的。所以如果客户多次投诉,只要不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都会转达给所在银行,并要求他们限时回复。

叮当就知道,东部沿海某家股份制银行因银行员工“飞单”,导致客户财富受损,该客户连续向当地银监部门进行实名举报。最后监管部门介入了,这家股份制银行为了考虑声誉风险,先行给客户进行了“代偿”。

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何进行维权更有效?

三、利用法律途径进行维权(难度系数★★★)

若上述两种方式都不能得到银行方面的重视,维权效果不佳。此时,若能搜集到相关证据,并向当地法院进行起诉也是一种维权方式。但是在目前国内法律环境有待完善的大背景下,这种方式耗时费力,而且银行与当地公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控的的费用和时间成本方,使得这种维权方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何进行维权更有效?

四、利用自媒体进行维权(难度系数★★★★)

目前国内自媒体发达,而且申请容易,门槛低。在使用上述三种合法途径进行维权都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下,采用自媒体方式进行维权,是一种成本低,效果不错的维权方式。因为自媒体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力广的特点。如果事件正好抓到了大家的兴趣点,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低成本、快速度的传播自身的维权信息,宣扬银行的不当行为。目前国内银行都非常重视舆论公关,所以舆论一发酵,基本上立马能得到银行的高度重视。

前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济南农商行原副监事长彭博实名举报原所在行有关问题就是一个证明的例子。

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何进行维权更有效?

当然采用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所以难度四颗星。

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何进行维权更有效?

五、拉横幅维权(难度系数★★★★★)

拉横幅维权是一种中国老百姓常用的维权方式,有时候也是最有效的维权方式。因为目前国内的银行下辖的网点业务、客户辐射范围都有限,最大仅到一个区或者县,甚至有些城商行业务、客户辐射范围才只涵盖至乡镇。所以这些银行网点的客户群体都是固定的,而且一般都是做的“熟人生意”。

因此,银行门口若长时间有人拉横幅维权肯定对这个银行网点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声誉损失,而且严重的会长时间无法开门营业,对这个网点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所以客户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维权,肯定不会出现各部门相互“踢皮球”的情况,至少会有银行负责人与维权人进行当面沟通。

但是这种方式毕竟不是一种正规的维权方式,而且对维权人的心里素质要求也高。所以这种方式是所有维权方式中难度系数最大的。

若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何进行维权更有效?

上述几种方式,就是叮当在从业过程中,遇见到的几种典型的维权方式,希望对相关朋友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思考升维,行动降维,用自身从业经历来传播靠谱的金融知识!欢迎大家关注叮儿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