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火車:據說十個醫生中就有八個在開會....醫學會議為什麼這麼多

最近,一位從事醫療行業的朋友跟我分享了這樣一個現象:在會議行業中,醫學會議是最大的一個門類。不僅學科多,人數多,頻次也高。 據不完全統計,心血管領域全國每年要召開700場以上的學術會,。這還不包括醫療機構二級單位、各大醫學院、醫學雜誌、醫藥和器械企業的專題會議。林林總總,浩浩蕩蕩。所謂“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


陳火車:據說十個醫生中就有八個在開會....醫學會議為什麼這麼多

在我們常人看來,醫生就應該是手術檯上救死扶傷,門診室裡接待病人。然後我們容易忽略的是,醫生這個群體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醫學本科需要5年的歷練,這比大部分本科的用時都要長。而一個醫生從畢業到進入工作單位之後,還需要經過層層的培訓選拔,才能夠進入到具體的崗位上,為病人服務。


所以我們並不能簡單的一刀切說會議多了就不好。會議有很多種,有conference,有meeting。有為了某個特定學科而開展的學術培訓會議,也有日常行政工作涉及到的會議。有項目性的推進會議,也有臨時召集的會議。會議的目的不同,會議所帶來的效果也就不一樣。


我們知道,知識具有複雜性,一個學科的知識往往經歷了一個體系的發展,不可能靠本科5年就能夠完全吃透,甚至有些知識還需要到具體的崗位上進行實踐才能深化內化。


知識還具有人際溝通的屬性,知識需要在人與人的溝通交往中得到強化。這一點在醫學領域尤為明顯。一臺手術需要不同的科室的醫生同時配合,有的負責遞刀子,有的負責主刀,有些做好現場保障工作,有些做好護理工作。


陳火車:據說十個醫生中就有八個在開會....醫學會議為什麼這麼多

而這些知識平時都儲存在特定的這個人的腦子裡面,只有當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時,才會有效的把這些知識聚攏起來,產生合力效應。所以這給我們帶來的啟發就是:我們不能閉門造車,要善於走出去,多與人溝通,多與人交往,這樣才能夠形成觀點的碰撞,產生新的見解與認識。


當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都喜歡掛號選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甚至為了一個專家號不惜從黃牛那裡高價購買。然而,每一個“高級”醫師,就像理髮店的Tony老師一樣,不可能一出道就能剪出天馬行空的造型,Tony老師也需要經歷從菜鳥到老手的鍛鍊升級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付出試錯成本和時間成本。


如果說理髮行業還可以通過給自己、給同事或者給人體模型理髮這樣的操作來減少試錯成本,醫療行業這樣的機會是少之又少。人體模型最多隻能解決我們在解剖生理結構方面的認知,像護士打針這樣的操作,如果不親自給自己扎一針,你就不會感受到針推進的力度、角度給病人帶來的截然不同感受。但也不是所有像打針這樣的操作都可以把自己當做試驗品,顱內開刀這種大型手術,還是要以具體的病人為例子。


不同於理髮行業,頭髮剪醜了,你還可以等下一次長出來就能夠掩蓋掉你的過失。也就是說雖然理髮行業的反饋是即時反饋,但是它有足夠的補救空間。而醫療行業一旦醫生判斷出錯,稍有不慎就會給病人帶來生命健康的影響。醫生的工作,不僅知識複雜性高,風險也大,且是每天都發生的。需要有一個合法的學習與實踐共同體。

陳火車:據說十個醫生中就有八個在開會....醫學會議為什麼這麼多

這個共同體中,規定了每一個階段醫生需要進行的操作以及他能夠參與的業務流程,本質上是一個能力圈子。在這個圈子裡面,大家都可以接納每一位剛入職的醫生,從菜鳥從新手開始,慢慢的參與到一些邊緣性的工作(例如打雜、協助)。通過對專家工作的觀察,與同伴及專家的討論進行學習,然後隨著技能的增長,漸漸獲得信任,才被允許做重要的工作,直到最後參與核心工作成為行業的領軍人物。


這樣做的好處是,每一個醫生都可以在上一層級的人的帶領下共同完成一些“合法的”、“大型的”項目。很難想象,如果醫生不參與到這樣的圈子,就直接參與到具體的項目中,很難保證他不會出錯。而處在這樣的圈子中,規定了他所能承擔的最大責任和最小義務,保證了新手在極其剋制的條件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成長。


當然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這樣的壞處是每個人的成長都被劃定了時間圖和路線表,要實現跳躍式的成長就會很難。


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按部就班地參照計劃來,就一定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核心人物呢?


人的成長軌跡往往是斷崖式或拉昇躍進式的。我們這個世界絕大多數問題都是非線性的,宏觀現象不是微觀行為的簡單疊加,長期結果不是短期結果的簡單放大。不存在像雞湯所說的:每天進步一小步,日積月累就可以成功。這樣的推理把這個世界看得過於簡單了。


陳火車:據說十個醫生中就有八個在開會....醫學會議為什麼這麼多

所謂斷崖式或升躍式的成長,就是說當你處在某個關鍵的節點的時候,你會獲得爆發性的增長。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日常量的積累,做底層支撐。平時就要打好基礎,一旦遇到關鍵的節點才能夠及時爆發,否則就會變成啞炮,只聞聲響不聞爆炸。二是必須尋找到那個引爆點。引爆點來源於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及時行動。我們常說機遇只給有充分準備的人,當你遇到了那個機遇的時候,就要果斷行動,不要處處猶豫彷徨糾結。所以,到了關鍵節點,還是要靠自己的覺悟。平時多流汗,關鍵時刻少流血。


最後總結一下,醫生開會多其實只是一個表象,我們要看到會議背後的本質。醫生是要經歷多層次的培訓之後,經過層層的選拔才能夠進入到具體的崗位為病人服務。同時,醫生所掌握的知識鏈條特別長,體系特別複雜,如果沒有在崗位上進行實踐,又不能夠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參與到學習與實踐的共同體,“合法”地參與一些項目的話,那麼醫生的能力便會得到大大的提升,直到最後自己能參與到核心的項目中,成為領軍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