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從“道生一”尋找自我,從“道”的特點完善自我

“道”是什麼,如果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過去,“道”似乎就是道理的總和,跟宇宙、天地萬物好像扯不上什麼深奧的關係。當“道”和“德”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理解會上一層樓,因為兩個字傳達的信息比一個字傳達的信息要多,所以,我們現在能聯想到道德似乎就是跟個人修養有關係,一個人有“德”見解間接就可證明一個人有修養,當然這一切都是我們用現在的眼光和角度看過去的,讓時間退回去再看看“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再看看《道德經》有何玄妙。

《道德經》中說到“道”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道”在“無”中生化萬物,產生陰陽二氣和而萬物生,由此可見,“道”是天地萬物之根、之母、之本元、之初始。

《道德經》:從“道生一”尋找自我,從“道”的特點完善自我


然而“道”的獨有特點是無、低、谷、柔、弱、和。

“道”除了這些特點,還順手點化了我們,老子認為,人作為“道”的產物,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順道而行,法天效地,天人合一,清靜無為,柔弱中和,和光同塵。無論何時都要保持本性,這樣才能不失根本。這就是順道,從而獲得大道。

“道”在萬物之中,萬物又在“道”之中:

從“道生一,三生萬物”把中間一些強關聯的詞去掉可以變成“道”生萬物,即“道”就是萬物,存於萬物之中,遊離在萬物之中,無影無形,我們看不見,摸不著,說“道”在我們也可以,不在我們身邊也可以,總之“道”在我們周圍,我們只能感受和感悟,不能用實實在在的體驗去感受它和感知它。

“道”是精神世界的產物,當你靜思和用心去感受的時候它就神乎其神的存在,當你不管不思時,它又會離你而去,總之“道”在你身邊,也不在你身邊。

《道德經》:從“道生一”尋找自我,從“道”的特點完善自我


當我們認為“道”在萬物之中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萬物皆是“道”,包括大自然的發展規律,人類生老病死的發展規律,想想這一切似乎都是安排的那麼妥當,當我們又回想過去看看外在的自己的時候,又會發現這妥當之外的不妥當,這不妥當便是有人會脫離自我,從而尋找新的自我。

所以說,“道在萬物”和“萬物在道”之中,好像那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再往下發展一句就變成了“忘我”,從“忘我”開始而尋求“自我”,真正尋求到“自我”的時候,或許就到了那句“天人合一”的地步,當然,在我們這個繁華的年代想要到達“天人合一”似乎變得不再可能。

從“道”的特點尋求人類的自我:

“道”的特點為:無、低、谷、柔、弱、和。

這些字眼普遍的特點是都和我們本身所排斥、所歧視的有關係。想想我們人類社會,欺軟怕硬,從無到有,從低谷到高潮,從柔和到剛強,從軟弱到強硬,從和到不和都是瞬秒之間的選擇,這些選擇背後就是尋找“自我”的過程。

想想每個人的一生是不是一場“從無到有”的旅程,我們誕生到這個世界之上,光溜溜的什麼都沒有帶來,是真正的“無”,等到我們形成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判斷,有了外界所謂的良好教育之後,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對這個世界產生疑問,對自己產生疑問,對一切產生疑問,當這些疑問逐個解決的時候就是“從無到有”,因為你從無知升級到有知。

《道德經》:從“道生一”尋找自我,從“道”的特點完善自我


你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有了最基礎的判斷,最終以形成的“自我”去判斷形成“自我”之後的未知世界和未知的自己。

從低谷到巔峰也是一段過程,人可以是發憤圖強,可以是偏安一隅,更可以是尋求一份寧靜,尋找一份自在,然而不可以的是攀比,攀比之心升起的時候,當攀比的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的時候,攀比會催生邪惡想法的念頭,有了念頭不會致使你馬上行動,讓你馬上行動的是每一次攀比,每一次念頭的疊加,當攀比次數疊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念頭會加重,從而走上一些原本不想走的道路之上,這些道路很不好走,真因為我們為了心中的某些雜念,這些雜念匯聚到一定程度時會爆發,爆發了會催促我們走向另一種極端和可能。

當看似“弱”的字眼和看似“強”的字眼出現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倒向“強”的字眼,因為我們尋求的是一份安全,如果進一步去說的話就是尋找一份“自我”期許的安全。

《道德經》:從“道生一”尋找自我,從“道”的特點完善自我


且看且思:“道”看起來玄之又玄,充滿奧妙,當我們用心去思考的時候,確實是這樣的,當我們的身心分離的時候,又不是這樣的。

認真思考的時候,我們是專注的,身心是合一的,真所謂天人合一,雖不是天人合一,能做到身心合一依然不錯,所謂天人合一,則是要看透生死,看懂自然發展的規律。

而我們自己做的是從“道”中尋找自我,從而從“道”的特點完善自我。

要珍惜讀過的書,讓文字與你為伴。

也請相信,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