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民不聊生,百廢待興,明代的軍事和經濟是如何煥發新生的?

明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朝代,由1368年至1644年,共276年,歷十六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給大家展示了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逆襲之路。明代是中國又一次的重建,是一個穩定和繁盛的朝代,顯示了自元之後中國儒學傳統的新活力,以至清朝不能不在明的堅實基礎上繼續以儒學精神來統治中國。我們可以將明朝分作三個階段。洪武至永樂年間的56年為明代軍事重振及經濟重建階段。自1355年的紅巾之亂起,元朝雖然表面上專崇儒學,但對中國農業經濟和農民的政策卻徹底失敗。天氣與其他災異,加上蒙古和色目官員對百姓的盤剝、財政失調導致的紙幣通貨膨脹等,百姓民不聊生。

元末民不聊生,百廢待興,明代的軍事和經濟是如何煥發新生的?

朱元璋因而得以挾天命和民意奪回大都,將元帝逐回漠北,統一了中國大陸。若將蒙古外逃所建立的瓦剌、韃靼和亦力把裡政權亦計在其內,明代的幅員實際上比唐還大;就算不計上述地方,它也比漢代大。永樂帝更派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所到之處包括東南亞、印度、中東、東非,最遠至好望角。自中唐以來便失落了的中原地區的武功和自信,又在世界上重新展現。

元末民不聊生,百廢待興,明代的軍事和經濟是如何煥發新生的?

明初亦是中國經濟重建時期,其經濟發展和物質繁榮達至兩宋的高峰。當時的農業和工商經濟復甦,人口繁衍,明代中葉,社會和平而穩定。

面對來自北和西北面的蒙古等外患,明朝政府自洪熙、宣德年間開始採取“息怨和邊”的安撫政策,“下西洋寶船”也停擺了,更放棄了交趾布政使司。1449年“土木堡之變”的軍事失敗後,積極的邊防措施更形弛廢。在北邊的長城工程始於1369年,歷200餘年而從未停止。

元末民不聊生,百廢待興,明代的軍事和經濟是如何煥發新生的?

沿邊建設了九鎮以為防禦,也使明代添加了一種特殊的城市。雖然中明至晚明的皇帝多專制無能,導致宦官和外戚干政,但中明卻是宋以後的新“文藝復興”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重大的經濟、社會和思想上的轉變。特別是1575—1582年間,張居正對教育、科舉、稅收和官制的成功革新,使財政好轉,國庫銀糧豐足,達至儒家治國的理想狀況。

元末民不聊生,百廢待興,明代的軍事和經濟是如何煥發新生的?

其實自明初洪武起,儒學已成為官學。朱元璋視禮樂政治與文官政治為主流政治理念,盡力拉攏儒士出仕。自明初設國子監和在各府、州、縣設學校後,生員可通過科舉入仕。國子監畢業生可免科舉而直接出仕,成為文官的另一重要來源。各級官學的普及,使識字率提高,遍及出身貧寒者。明代教育之外,出版以及彩印的普及亦使科學與文藝發展。

元末民不聊生,百廢待興,明代的軍事和經濟是如何煥發新生的?

神宗40年不上朝,任宦官弄權。因此不少官員感到不穩,對中央失去信心,自暴自棄。政治的腐化卻形成了一個以改革為主題的時代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