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劉士林:用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觀點—劉士林:用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在2019年12月26日,由河南省文化產業協會和大河報社主辦的2019河南文化產業盛典上,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應邀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從國家政策、國家規劃變遷等角度進行分析,在經濟新常態當下,文化消費將引領城市與區域高質量發展。


觀點—劉士林:用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現將發言內容整理如下,以饗文化產業同仁。

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今天非常高興,我也是從河南這塊大地上走出去的,我原來在鄭州大學讀的書,每次回來也都很高興,河南這麼多年來,回來也不多也不少,鄭州的文化消費城大運河建設都參與了一些。


正好是一年到頭,我就簡單地跟大家交流一點心得,就不做非常正式的演講了。我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叫《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觀點—劉士林:用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


在座都是做文化產業研究或者實際從事文化產業的。,我想最近一兩年來,大家都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各界對文旅的重視引發了文化熱,旅遊熱,特別是文旅合併了以後,越來越高漲。而且與過去不同,不光是理論界非常熱或者產業界非常熱,政府給的各項政策各項制度安排也越來越多。


這兩年有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什麼呢?如果我們看新聞聯播,可以看到文化和旅遊界能夠上央視新聞聯播的,內容上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它不再是我們過去講的文化產業園區、公共文化服務。我們傳統的文化裡面的公共文化服務,還有文化園區建設等等,很難在上到央視的頭條了。每次上央視新聞的時候,都是文化旅遊消費,賺了多少錢給國家。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它有一個非常深的背景。大家都知道,我們在為文化產業、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特別高興的時候,其實大家都會有一個很深刻的擔憂,為實體經濟狀況擔憂。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以後,越來越堪憂。在這樣的背景下,給了文化產業一個特別好的機會,或者說給了文化消費和文化旅遊一個特別好的機遇。


為什麼這樣講?我們國家從2015年、2016年以來,推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這與國家推動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的初衷有關,這個背景我講一講,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文化消費現在會變得這麼熱,為什麼它可以成為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從十八大以來,或者進入新時代以來,有一個詞語,我想大家都有感觸,叫做經濟新常態。那麼經濟新常態的背景是什麼呢,表示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過去了,那麼在經濟增速下滑以後,原來在高速增長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矛盾,遺留的很多問題會迅速浮到表面上來。在這個背景下,整個國家非常焦慮,大家一直在思考要用一種什麼樣的辦法,什麼樣的觀念,什麼樣的舉措來保住經濟的增長率,因為經濟增速下滑帶來問題很大。當時為了保住經濟增長,我們的產業學家、經濟學家、金融學家,包括搞貿易專業的,大家想了很多辦法,出了很多主意,但是經濟增速逐漸下滑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個時候就有專家出主意,我們這麼大的國家,文化的內需這麼強,通過文化消費能不能把經濟增速拉上來,或者政府在文化消費領域,投些錢給一些政策,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樣就把文化消費推向文化部門的前臺。


同時,文化消費自身還有兩個優點。第一它可以改變我們過去文化產業重視生產,不重視消費,結果產品生產出來以後,大量的庫存擠壓在那裡,成為社會發展的沉重負擔。同時還可以提高公共文化資金的效率。過去公共文化資金投入不少,逐年提高,各種文化場所建設也非常多。但是建完以後,大家就會發現,建了這麼好的場館,投那麼多的公共文化資金,事實上可能居民並不知道。也就是說緊抓文化消費,非常符合現在的大趨勢:推進結構性改革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兩方面就使得文化消費成為熱點。所以我們現在再回到剛才話題,你看央視的新聞每年報道文化的時候,說多少人幹什麼了,賣了多少東西,消費了多少東西,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由於文化消費試點比較成功,所以從去年開始,國務院就開始抓社會領域促消費,除了文化消費之外,還包括養老、教育、公共衛生。這些領域都是通過提高消費水平,拉動消費增長,從而增強消費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拉動。所以我們有個判斷,經過兩年來的探索,在文化部門或者文化建設領域,出現了三架馬車,除了傳統講的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第三塊就是文化消費。


這是第一點,文化消費是怎麼來的。我講這個是希望大家瞭解一下,文化消費與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界限在哪。

觀點—劉士林:用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第二點我想跟大家簡單地回顧一下,可能有些人會非常奇怪,為什麼文化消費,因為我們現在講還主要是文化消費,旅遊剛剛加進來,它跟文化的融合程度還不是很高。為什麼文化消費會這麼受重視?可能我們一般在基層,不管是從事管理、研究,還是實際工作,有時候會覺得一些國家政策出臺就好像是拍腦袋來的。其實是不是呢?也不是。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背景。今天的文化消費熱,文化建設熱,或者說文化和城市戰略越來越密切,是基於數十年的探索。早在2012年十七屆六中全會,就做出了關於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這個決定裡面有一句話,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只有短短的十多個字,明確了把文化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在這個背景下,從2012年以來,這條線索已經成為文化對國民經濟貢獻的一個重要作用。


第二條線索,我稍微分析一下大趨勢。2013年開始編制十三五規劃,當時我們就說在國家最頂級的戰略規劃當中,出現了一條新的發展的主線,這個主線用一句話說,就叫做文化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在座的可能搞文化的比較多,大家稍微知道一點點,國家發改委編五年規劃這種高層的安排,一般是不怎麼關心文化的,以前編制的時候也就是讓中宣部寫一點,文化部寫一點,然後把它統一起來,因為發改委本身的性質屬於宏觀經濟戰略的制定部門,不大關心文化。但從十三五以來,就把文化納入到區域化發展的概念中來了。

觀點—劉士林:用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詳細我就不講了,講兩個案例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文化為什麼可以引領高質量發展。


第一個,大家看一看去年新一輪的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在這個規劃裡面,第一次不再寫經濟中心,因為北京是首都(服務全國經濟),對很多城市都會有示範作用。我想我們很多地方城市是很累的,在拼經濟,拼產業的,肯定拼不過別人。但是像我們河南,在文化資源和人才上是非常有優勢的。但是我們過去一直強調經濟,或者只有經濟才能服務。所以忽略了,在戰略上也忽視了文化。北京率先做了一個示範作用,我想之後有很多搞產業搞科技週期又太長,又沒有發展思路的城市都會有。


第二個,大運河的文化保護。大家簡單想一想它為什麼不叫長江經濟帶,不叫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什麼是大運河經濟帶。它的三個內容都和經濟沒有太大關係,重點還是要治理經濟發展的後遺症。大運河文化帶,首先是文化保護帶,其次是生態帶,治理經濟的後遺症,還有旅遊帶,因為產業支撐是旅遊。大運河沿岸很符合國家整個國情,經過改革開放快速發展,只要稍微好一點的地域的產業、城鎮建設水平都很高了,沒有什麼大的空間再去做經濟了。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


簡單回過來,國家宏觀經濟部門已經意識到,文化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已經通過規劃和政策制度安排來引導。那麼反過來我們看看國家的文化部門,這兩年提過一個概念,要把文化建設融入國民經濟主戰場,文化建設以前我們就認為是個花錢的單位,給你錢,把錢花好,讓人民得到一些文化實惠就可以了。以前文化是管花錢的,花的滿意,給大家提供公共服務就行了。但是從2015年以來,文化消費出來以後大家突然發現,文化不光是花錢,它還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所以這兩年文旅部、中宣部密切關注,包括相關發展的新的方向,就是要把文化建設融入國民經濟主戰場,通過文化消費來促進消費升級,來引領消費,最終達到引領經濟發展的目標。


大家看一看,今天七八月份出臺的關於文化消費的意見,這個意見裡面有什麼信號,特別重視什麼?除了重視消費、刺激消費、拉動消費之外,還特別注重文化旅遊消費怎麼樣和城市融合起來。什麼叫區域?中原城市這也是個區域概念。所以文件裡提出來到2020年要建30個國家消費示範城市等等。我們覺得特別好的是通過文化消費這幾年的實踐,我們文化部門終於找到為國民經濟做貢獻的途徑。


所以我最後稍微總結一下,給大家分享兩句話,在未來我們做文化產業,

第一要充分從文化引領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角度找自己的空間,找自己的項目,改變自己的傳統做文化產業的思維方式。


第二從文化角度,應該更加關注和關心文化消費,通過把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密切融合起來,找到文化產業融入社會、融入經濟、創造價值的途徑。


今天因為時間問題,我就講到這,謝謝。


-end-

觀點—劉士林:用文化和旅遊消費引領城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