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趙匡胤的領導,五代兩宋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

周世宗柴榮,邢州堯山縣(今河北隆堯)人。柴榮的姑姑嫁給了周太祖郭威,就是周聖穆皇后。柴榮自幼跟著姑姑在郭威身邊長大,因謹慎忠厚而受到寵愛,被郭威收為養子。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因懷疑郭威造反,殺死了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屬,《新五代史》記載“

嬰孺無免者”。柴榮(或許我們應該叫他郭榮,但這個稱謂並未延續下來)因此成了郭威唯一的兒子和合法繼承人。後來郭威自立,建立後周。郭威駕崩後,柴榮登基為帝,是為周世宗。

周世宗柴榮,趙匡胤的領導,五代兩宋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

柴榮志在統一,而大臣王樸在《平邊策》中提出了“先易後難”的主張,即:先攻下江南(南唐)、嶺南(南漢),再取巴蜀(後蜀),其後是遼國的燕雲之地,最後是河東(北漢)。柴榮採納王樸之言,並以此制定統一大計。

周世宗柴榮,趙匡胤的領導,五代兩宋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

但是,即位之初的柴榮面對的可謂是內憂外患,敵人可不會聽你的安排,老老實實排隊等著捱打。顯德元年(954年),北漢世祖劉崇趁柴榮立足未穩,派遣使者到契丹請求出兵,圖謀大舉入侵後周。契丹隨即派遣武定節度使楊袞率領一萬多騎兵前往晉陽。劉崇則親自領兵三萬,與契丹軍隊從團柏南下趕赴潞州。面對外敵來犯,柴榮想要御駕親征,但卻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在與長樂老馮道的爭辯中柴榮說:“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馮道奚落說:“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柴榮說:“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 。馮道反問說:“未審陛下能為山否?”。

周世宗柴榮,趙匡胤的領導,五代兩宋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柴榮還是力排眾議領兵出征了。雙方最終在澤州高平(今山西晉城高平)相遇,並展開激戰。在大戰進行中,周軍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大敗北漢,斬殺其驍將張元徽。觀望的遼軍見狀撤出戰場。日暮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領後軍抵達,柴榮與之合力,再破北漢,劉崇丟棄大量輜重,倉皇北逃。

高平之戰的勝利,鞏固了柴榮的統治地位。柴榮鑑於高平之戰中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下詔開始整頓軍隊,他指出:“凡兵務精不務多,今以農夫百未能養甲士一,柰何浚民之膏澤,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柴榮命令各軍全面檢查挑選兵員,精銳的提升到上軍,瘦弱的逐出軍隊。由於當時強健勇猛的戰士大多被藩鎮所收養,柴榮又下詔徵募天下壯士,全部遣送到京城,並命令趙匡胤挑選其中最好的組成殿前諸班。其餘騎兵、步兵各軍,則分別命令將帥親自挑選士兵。由此,周朝士兵精幹強壯,征伐四方,所到之處頻傳捷報。

顯德二年(955年),柴榮開始了他平定天下的步伐,首先進攻西蜀,僅四個月便接連收復前朝丟失的秦(今甘肅秦安北)、階(今甘肅武都東南)、成(今甘肅成縣)、鳳(今陝西鳳縣東北)四州之地。

顯德二年(955年)至顯德五年(958年)間,柴榮又三度親征南唐。第一次南征任用李重進為將,敗唐軍,取六州,因季節因素,停止進攻,班師回朝。回朝後造船,訓練水師,等數月水軍訓練完畢,派遣軍隊第二次南征,消滅了壽州的唐軍。顯德五年(958年),處理完朝廷政事的柴榮親率大軍三徵南唐。本次進攻如勢如破竹,直接攻下整個江北,迫使南唐主李璟取消帝號,只稱國主,並且為避後周信祖(郭璟)諱而改名為李景。

周世宗柴榮,趙匡胤的領導,五代兩宋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

顯德六年(959年),征戰南唐大勝而歸的柴榮開始部署北征:命義武節度使孫行友扼守定州(今屬河北)西山路,阻擊北漢救援;令侍衛親軍都虞候韓通等率軍前出滄州(今屬河北),疏浚水道;自己則親率京師軍隨後北上伐遼。柴榮北征伐遼,目標直指燕雲十六州。

周世宗柴榮,趙匡胤的領導,五代兩宋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

顯德六年(959年)三月二十九日,柴榮從大梁(今河南開封)出發。

四月十六日,柴榮到達滄州,當日即率領步兵、騎兵數萬人從滄州出發,直奔契丹國境。十七日,到達乾寧軍,契丹寧州刺使王洪率城投降。二十日,柴榮命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自御龍舟沿流而北,水陸並進。二十三日,遼穆宗耶律璟命蕭思溫為兵馬都總管,率軍阻截周軍,但被周軍擊敗。翌日,周軍經獨流口(今天津靜海北),轉兵逆流西進。二十六日,到達益津關(今河北霸州),契丹守將終廷輝率城投降。周軍繼續西進,因水路漸隘,巨船行進受阻,柴榮乃令棄船登陸,率領數萬大軍奮勇進擊。二十八日,趙匡胤率先到達瓦橋關(今河北雄安新區雄縣西南),契丹守將姚內斌率城投降,柴榮隨後進入瓦橋關。二十九日,契丹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劉楚信率城投降。

五月初一,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天平節度使李重進等人開始領兵陸續到達,契丹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高彥暉率城投降,從此周軍盡復關南(今河北白洋淀以東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間一帶)故地。初二,諸將欲見好就收停止攻伐,此時的柴榮也許已經預感到了什麼,急忙催促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出發,佔據固安(今河北固安)。柴榮親自到達安陽水岸邊,命令架橋,到夜裡才返回瓦橋關住宿。

當晚,柴榮忽覺身體不適,北伐暫時停止。此時,契丹派遣使者日行七百里趕到晉陽,命令北漢主發兵騷擾後周邊境減輕己方負擔。初四,孫行友奏報拔取易州,擒獲契丹刺史李在欽。初五,柴榮將瓦橋關改為雄州,割出容城(今河北雄安新區容城縣)、歸義二縣隸屬於它;將益津關改為霸州,割出文安、大城二縣隸屬於它。徵發濱州、棣州壯丁民夫數千人修築霸州城,命令韓通監督工程。初六,柴榮命令李重進領兵從土門而出,進攻北漢。初七,任命侍衛馬步都指揮使韓令坤為霸州都部署,義成節度使留後陳思讓為雄州都部署,各自率領所部士兵守衛。初八,柴榮從雄州南下返回,三十日到達大梁(今河南開封)。

周世宗柴榮,趙匡胤的領導,五代兩宋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

六月九日,柴榮立皇后符氏,封子柴宗訓為梁王,柴宗讓為燕國公。十九日,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在滋德殿病逝,年僅七歲的柴宗訓即位。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繼續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但燕雲十六州從未進入宋朝版圖。

周世宗柴榮,趙匡胤的領導,五代兩宋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

柴榮短暫而又耀眼的一生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如果柴榮沒有突然病故,燕雲十六州能不能收復?他會不會真的成就唐太宗一樣的文治武功?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宋朝還會不會出現?即便我們都知道歷史沒有如果,還是有許多人在為這些問題討論不休。答案是什麼呢,重要嗎?其實在問出問題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想要的答案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