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容鲜卑再读冉闵,武悼天王何解?考古发现恐怕让人啼笑皆非

导语:从典籍中寻找不同的角度,看待冉闵,解读冉闵的谥号武悼天王,告诉你一个啼笑皆非的结果。(全文无图,1000字)

翰怀疑外奔,罪不容诛,不能以骸骨委贼庭,故归罪有司。天慈曲愍,不肆之市朝,今日之死,翰之生也。但逆胡跨据神州,中原未靖,翰常克心自誓,志吞丑虏,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不图此心不遂,没有余恨,命也奈何!"

这是一段记载于晋书中的话,如果不知言者为谁,恐怕没有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所谓的胡人。这是慕容翰被赐死之时遗言。粗略一读,就可知慕容鲜卑的王族在内心中是认可自己是汉文化的传承者。

慕容鲜卑先祖自山东而出,东汉时期自檀石槐后,纵横辽东乃至内蒙古草原。东汉末年与辽东的乌桓并起,慕容鲜卑自莫护跋以下开始世代受到册封。从曹魏时期的率义王一直到东晋时期的燕王。慕容鲜卑所建立的政权除了以东晋册封的燕国之外,还有出走的吐谷浑(慕容廆之庶兄)、南凉等。慕容鲜卑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很高,除了因为自身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交往甚密之外,还有其本源自东夷文化有关。慕容之姓,既取自羡慕汉服的意思。

鲜卑慕容和许多胡族政权一样,也是奉晋朝为正朔。官员设置等内部管理制度几乎是晋王朝的翻版。在慕容皝时期,也被晋王朝册封为燕王,其政权也作为异姓诸侯国存在,成为东晋王朝在北方的代理人。所谓的所向披靡的冉闵则两次败与慕容恪。第一次是338年5月,石虎以慕容鲜卑没有会师攻击段氏慕容为由,起数十万大军围困棘城,数十日后,慕容恪率两千骑兵大破石虎,斩杀三万人。冉闵因为兵马没有受损,备受嘉奖。看来冉闵逃跑的功夫也是一流的。第二次是公元352年昌城之战中,深受汉文化熏陶的慕容恪与冉闵大战,先以轻骑诱敌,冉闵十战皆胜,将其部队引诱至预设战场后,重重包围,俘获冉闵。可谓是冉闵克星。俘获冉闵后,前燕将其押送至邺城,告知慕容廆、慕容皝祖庙,视为重大胜利,随后在遏陉山诛之。因所谓的天灾,燕王慕容儁按照汉文化的规则,祭祀冉闵,并赐“武悼天王”的谥号。

晋书中虽然美化冉闵,但终究不敢忽略历史细节。在其记载中,冉闵改姓称魏天王,魏则是根据李农解读的谶言改卫而来。冉闵自称天王,也是与单于一般是胡人自称的首领。慕容鲜卑显然明白这个细节,所以恶谥其为“武悼天王”(根据逸周书谥号解,武为与有德者敌,悼为肆行劳祀)。而冉闵后世子孙染华的墓志铭也证明了这一点,

赵祚既微,遂升帝位,号曰魏天王。

染华的墓志铭同时还给出了另外一个谥号:平帝。纵观冉闵一生倒是与平字无缘,倒是燕王给的谥号更为贴切。自诩为捍卫汉文化的传承人的网络史官们,天天高喊“武悼天王”,岂不是更加讽刺?一个敌人给予的恶谥,就因为朗朗上口?啼笑皆非之余,更有鄙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