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點擊‘關注’,讓我們一起雲遊世界,看數不盡的自然風光,道不盡的文旅故事!這次的主題是“內蒙古是遊牧民族的發祥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不過由於缺少系統化梳理,很多歷史文化古蹟都是羊倌在放羊途中發現,堪稱內蒙古一大奇蹟,中華碧玉龍、匈奴王金冠、陰山岩畫等大都是這樣被發現,連茶馬古道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留下的石刻痕跡也是羊倌們發現的”。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中蒙俄“萬里茶道”遺址

01內蒙古有很多歷史文化古蹟,在成為景點前,只有羊倌能找到

古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馬幫、駝隊等一系列概念讓遊客對古代中蒙俄跨國商貿充滿好奇,武夷山的茶要經過外蒙的烏蘭巴托運到聖彼得堡,是怎樣的一個萬里茶道運輸過程,晉商是如何做到這些的,他們為什麼選擇這樣的路線?通過現存的歷史文化古蹟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如果你是個絲路旅遊愛好者,那麼內蒙古是一個不可落下的地方,受萬里茶道的影響,這裡的居民至今還保留著早餐喝磚茶的習慣,尤其在燒麥館中更是如此。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嚮導羊倌講述發現過程

我們都知道晉商從黃河水流速最緩的殺虎口處渡河進入內蒙古轄區,然後匯聚到今呼和浩特(歸化城)市大盛魁舊址附近的商鋪,為了到達這裡,晉商曆經艱辛,曾自己組織人工在沿途修路,有當時留下的石刻為證,這些石刻同位于山頂和山腰的兩條石路以及山下的小溪就是最好的佐證,這裡才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不過這些古蹟都是被當地的羊倌們發現,還沒有被打造成旅遊景點,如果想去參觀,只能找當地的羊倌來領路。

02呼和浩特南部的和林格爾縣,晉商修路證據被羊倌發現

雖然和林格爾縣在北魏時期就是享有盛名的盛樂古城,它也是北魏重鎮,北魏帝王側採石場也在這裡的魏王谷,如今卻是典型的貧困山溝,至今還有人住著窯洞,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坡地形地貌,基本上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玉米的產量還停留在幾百斤每畝,不過這裡的土豆和羊卻很有名,是一個體驗窯洞文化和北魏文化的好地方,和林格爾土豆燉羊肉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黃土高坡中的窯洞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山崖上的石刻,灑水後顯現文字

這裡的羊倌在放羊過程中,發現這塊山崖上刻有石刻文字,經後來的專家鑑定是晉商在運送茶葉時路過這裡修路的證據,是晉商途徑這裡的最好證據,“大致的意思是為了馬幫運送茶葉順利通過這裡,僱石匠4人在此重修此路,花了若干銀兩”,這條石路在半山腰上,而在更高的地方還有一條石路,更加地古老,可以想象那時晉商的運輸是多麼的不容易。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山腳下的小溪

03山腳下的小溪過去曾是條大河,山頂和山腰有兩條古道

那時晉商只能沿著河道前行,中間不可能有現在高速上的休息區,這也是古人最聰明的地方(水是生命之源),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河水的下降,他們所走的山路也從山頂來到了山腰,幾百年前寬闊的大河如今成了涓涓細流,而半山腰上由石片蒲城的山路更能看出當時水域的寬度和高度。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半山腰的古道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曾經一條大河


04最真實的旅遊,除了費鞋,沒別的毛病

不知道是不是內蒙旅遊的特點,凡是真實的歷史文化古蹟,大多沒有被旅遊開發,而開發後的地方又缺乏了那份真實感,總覺得是在編故事,尤其是一些仿古建築,看上去非常地假,這可能也是內蒙古雖然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而旅遊業卻發展不起來的一個原因。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仿古建築

內蒙古的羊倌才是稱職的嚮導,跟著他們能發現文物、巖畫和石刻


被河水沖刷過的河道

對於外地遊客來說,唯一能吸引人的只有森林、草原、沙漠等純天然的旅遊資源,歷史文化景區很少受到遊客的關注。

內蒙古的秦漢長城、陰山岩刻、居延古塞、雞鹿塞、茶馬古道等歷史文化遺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周邊的旅遊基礎設施都非常差,如果想去旅遊,需要準備一雙好的運動鞋,基本上能保證一趟廢一雙鞋的節奏。

這樣的旅遊你們會喜歡嗎?如果喜歡的話,請關注並留言,在夏季來臨之際,內蒙將進入最佳旅遊積極,會為大家提供最佳的旅遊資訊。謝謝閱讀!

【溫馨提示】

  • 馬幫把茶葉從武夷山運到歸化城,然後重新打包改用駱駝運輸,穿過草原和沙漠腹地,此時唯一能勝任的就只有駱駝;

  • 整個過程就像一個接力賽一樣,駱駝負責最艱難的一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