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千年的錯誤,“絕仁棄義”思想就是從這一章誤讀出來

《道德經》有103種版本。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或者因為當時社會思想所改編,因此,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是三個最重要的版本。只讀任何一本都會存在讀錯的可能,讀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讀才能兼聽則明,才能真正讀對老子。

《道德經》千年的錯誤,“絕仁棄義”思想就是從這一章誤讀出來

楚簡版《老子》甲

王弼本《道德經》 19章【原文】:絕聖(聖)棄(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復(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樸),少私寡慾。

帛書版《老子》63章【原文】: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楃,少私而寡慾。

楚簡版《老子》甲乙丙簡【原文】: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忄為]棄慮,民復季子,絕巧棄利,盜賊亡有。三言以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慾。

《道德經》千年的錯誤,“絕仁棄義”思想就是從這一章誤讀出來

絕聖棄智與絕智棄辯,筆者傾向後世篡改,原文為絕智棄辯,絕:摒棄的意思。智不是智慧的意思,而是機謀,算計。

絕仁棄義與絕[忄為]棄慮,筆者傾向後世篡改,原文為絕[忄為]棄慮,[忄為],從字解釋,“有為”的一種心態。“有為”與“無為”相對。所謂“絕[忄為] ”,即是摒棄“背自然”之所為,老子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老子崇尚“道”自然規律,所以提出順應自然規律發展,不強行加以干涉。

③“三言”,指前述“絕棄。

④“視”,活。“素”,本性。“保”,通“褒”,大也。 “樸”,物的本真之性。

《道德經》千年的錯誤,“絕仁棄義”思想就是從這一章誤讀出來

這一章帛書版和傳世本基本一樣,唯獨最早的楚簡版和目前版面完全不同,筆者猜測後世在這一章從西漢開始進行了修改,可能是為了起到批判儒家仁義禮教學說的目的,但也造就了教科書一致認為老子否定儒家仁義禮教。

這一章筆者只已楚簡版為標準來說一下自己的理解: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理解為摒棄機謀和巧言,使民利其利。老子發現如果統治者滿腦子想的都是機謀和花言巧語,就一定會罔顧百姓的利益,聯想現在也是這樣,領導幹部如果滿腦子如何迎合上級,謀劃升官,哪還有心思想百姓的利益。絕[忄為]棄慮,民復季子理解為,摒棄“背自然”之所為,老百姓如稚子般歸於自然。老子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老子崇尚“道”的自然規律,所以提出順應自然規律發展,不強行加以干涉,不為自己的私慾違反“道”的規律。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理解為,摒棄惟利是圖和詭詐,盜的行為就不會產生。老子認為貪婪, 惟利是盜等行為的根本成因。三言以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理解為

前述“絕棄”三論,是有道理的,然而智、辯、巧、利、(忄為 )、私心是客觀存在的,有人輕慢之,也有人附和的,要絕棄只能治表,而不能治本。 視素保樸,少私寡慾。使人明白事物的本性本真,少私心以減少慾望,是根本性的方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