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千年的错误,“绝仁弃义”思想就是从这一章误读出来

《道德经》有103种版本。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或者因为当时社会思想所改编,因此,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是三个最重要的版本。只读任何一本都会存在读错的可能,读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读才能兼听则明,才能真正读对老子。

《道德经》千年的错误,“绝仁弃义”思想就是从这一章误读出来

楚简版《老子》甲

王弼本《道德经》 19章【原文】:絕聖(圣)棄(弃)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復(复)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朴),少私寡欲。

帛书版《老子》63章【原文】: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兹;絕巧棄利,盜賊无有。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楃,少私而寡欲。

楚简版《老子》甲乙丙简【原文】: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忄爲]棄慮,民復季子,絕巧棄利,盜賊亡有。三言以爲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千年的错误,“绝仁弃义”思想就是从这一章误读出来

絕聖棄智与絕智棄辯,笔者倾向后世篡改,原文为絕智棄辯,绝:摒弃的意思。智不是智慧的意思,而是机谋,算计。

絕仁棄義与絕[忄爲]棄慮,笔者倾向后世篡改,原文为絕[忄爲]棄慮,[忄爲],从字解释,“有为”的一種心態。“有为”与“无为”相對。所謂“絕[忄爲] ”,即是摒弃“背自然”之所为,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老子崇尚“道”自然规律,所以提出顺应自然规律发展,不强行加以干涉。

③“三言”,指前述“絕棄。

④“視”,活。“素”,本性。“保”,通“褒”,大也。 “朴”,物的本真之性。

《道德经》千年的错误,“绝仁弃义”思想就是从这一章误读出来

这一章帛书版和传世本基本一样,唯独最早的楚简版和目前版面完全不同,笔者猜测后世在这一章从西汉开始进行了修改,可能是为了起到批判儒家仁义礼教学说的目的,但也造就了教科书一致认为老子否定儒家仁义礼教。

这一章笔者只已楚简版为标准来说一下自己的理解: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理解为摒弃机谋和巧言,使民利其利。老子发现如果统治者满脑子想的都是机谋和花言巧语,就一定会罔顾百姓的利益,联想现在也是这样,领导干部如果满脑子如何迎合上级,谋划升官,哪还有心思想百姓的利益。絕[忄爲]棄慮,民復季子理解为,摒弃“背自然”之所为,老百姓如稚子般归于自然。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老子崇尚“道”的自然规律,所以提出顺应自然规律发展,不强行加以干涉,不为自己的私欲违反“道”的规律。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理解为,摒弃惟利是图和诡诈,盜的行为就不会产生。老子认为贪婪, 惟利是盗等行为的根本成因。三言以爲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理解为

前述“绝弃”三论,是有道理的,然而智、辯、巧、利、(忄爲 )、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轻慢之,也有人附和的,要绝弃只能治表,而不能治本。 視素保朴,少私寡欲。使人明白事物的本性本真,少私心以减少欲望,是根本性的方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