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疫情,是為了更好前行

4月8日,《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800餘件作品記錄了一線工作者戰“疫”過程中的感人瞬間。

“定格”疫情,是为了更好前行

展覽入口處是一幅寬18米、高2.2米巨幅大作《召喚》。

從疫情暴發到現在,這段時間裡,我們耳聞目見了許多感動、悲情、傷痛、期待、激動。大多數人可能從未有過這麼一段各種感情交織、糾纏的經歷,而這段經歷註定不能輕易隨疫情結束而消失。

目前,國內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武漢也已“解封”,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時,確需類似主題展這種看得見、摸得到方式,來銘記、反思。

記住這段時間的共克時艱,同心同德,才能在日後相處之中多些寬容;記住過去的傷痛,才能珍惜現在,在前行的道路上避免“踏入同一條河流”。

2個月的時間裡,大多數人對醫務人員的拼命感謝,被他們的“不計生死”感動。一些人發現原來醫患之間也可以相處得這般“平心靜氣”,而這種和睦、融洽是大家一起創造的,也是我們所期待的。

大多數人稱,希望經此一“疫”,以後再也不要發生傷醫、醫鬧事件。

這次疫情也帶給我們很多教訓。比如吃野味,雖然病毒來源還在調查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與一些人吃野味的習慣脫不了關係。如何管住吃野味的嘴、如何調整飲食習慣,這次疫情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也是一個值得長期思考的問題。

此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從政府到普通市民都拼盡全力,也正是這樣的官民一道,才換來當下的抗疫成果,但疫情這面鏡子也讓個別不稱職的黨員幹部“現了原形”。比如“一問三不知”的唐主任,“臨陣脫逃”的渤海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團委書記常向明等。

雖然只是極個別人員,不會影響整個抗疫大局,但疫情形勢的嚴峻性一再提醒,防控不允許有任何紕漏與瑕疵,否則,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定格”疫情,是为了更好前行

巨幅大作《召喚》也是目前為止國內最大的一幅以抗疫為主題的美術集體創作,全景式地再現抗疫一線人物群像,成為展覽一大亮點。

因此,以看得見、可觸摸的方式來記錄這次疫情,用有形的物品表達無形的記憶,不僅可以提醒當代人,還可以提醒、警示後來人。

這樣的呼聲也早已有之,且許多地方已付諸了行動。除了像上海這樣舉辦主題展外,武漢、北京、山西、廣州等多地的多家博物館早在徵集“抗疫”見證物品。

河北博物院、市博物院也發出倡議,向社會徵集包括實物、文字、影像(錄音、錄像)、照片、圖表及藝術作品等見證物,以及其他與此次抗疫相關具有獨特價值或意義的各類見證物。

還有人提議建立與抗疫有關的博物館、主題公園等。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建議以雷神山醫院為基礎建設武漢抗疫博物館,火神山醫院以一個完整單元為單位,贈送31個省市區、三大軍醫大學、港澳臺,用於建抗疫科普公園,或者教學設施。剩下的做一個抗疫主題公園。

無論通過什麼形式、什麼方式,都是對曾經的抗爭、努力、犧牲,甚至血的教訓的定格、記錄,在外界,也在一代又一代全體國民心中。

如此,才能尋找到通往更好生活的路徑,不辜負所有的努力與堅守。(郭慧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