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寫在前面:雖然翻了好幾遍《茶經》,但其實每次都囫圇吞棗,沒有細細去看。剛好看到劉豔春編撰版本的《茶經》,解釋得頗為詳細,因此總算很細緻地看了一遍。筆記中大多內容來自此書,外加一些些自己的理解,以及插圖。周知~


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飛禽、走獸和人類都生活在天地之間,依靠飲食維持生命活動,這體現出的現實意義多麼深遠啊!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如果要解渴,就得飲水;如果要消愁,就得飲酒;如果要消睡醒神,就得喝茶。

《茶酒論》:

這篇文字記載於唐代天寶年間,文中用民間故事的形式,把茶與酒當成兩個人,然後面對面辯證不休,皆是誇己之長,貶對方之短。

茶讚美自己:

百草之首,萬木之花。貴之取蕊,重之摘芽。

呼之名草,號之作茶。貢王侯宅,奉帝王家,

時新獻入,一世榮華。自然尊貴,何用論誇。

酒讚美自己:

自古至今,茶賤酒貴,單醪(láo,濁酒)投河,三軍告醉。

君王飲之,叫乎萬歲。群臣飲之,賜卿無畏。

飲酒的講究: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時間:春郊、花時、清秋、新綠、雨霽、積雪、新月、晚涼;

環境:春飲宜庭、夏飲宜郊、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

茶與酒,一靜,一動;一清淡,一濃烈;一味苦後甘,一味醇後香。茶如禪似道,酒亦儒亦俠。春花冬雪之日,月朗星稀之夜,知己二三人,坐臥隨人意,宜茶宜酒。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元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

茶作為飲品,從神農氏那時就開始了。

魯周公時代,已為人所知。

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漢代的揚雄、司馬相如,吳國的韋曜,晉代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人都愛好飲茶。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流傳廣了,便形成風俗,到了唐代,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在東西兩都——長安和洛陽以及湖北、四川一帶,家家戶戶都飲茶了。

茶葉發展史:

原始社會時期。

公元前二十八世紀的神農時期,《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記載,最初是做藥草之用。

西周東周時期。

巴蜀一帶的茶葉已作為貢品獻給當時的統治者,東周時期的茶葉作為菜餚湯料,被人們食用。

兩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59年,已經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錄,說明川蜀一帶的茶葉已經作為商品在市場出現。名醫華佗在《食論》中寫“苦荼久食,益意思”,茶葉的藥用價值依然被重視,並逐漸發現了新的功效。史書《三國志》中記述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此時茶的地位有所上升,與酒的地位相差不多。

隋朝時期。

史書記載,隋文帝以茶葉治癒重病,時人見有奇效,爭相採之飲用。茶葉由此從要用演變成飲品,但多為上層人士引用。

唐朝時期。

至唐時,茶葉的食用開始走向民間。唐代宗大曆五年(770),朝廷在今浙江長興設立貢茶院,每年清明前派人督製茶餅,進貢朝廷;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開始徵收茶稅;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大師把茶籽從中國帶到日本,日本茶史開始。唐懿宗鹹通十五年(874),茶器和其他食器分離,開始出現專門的茶具。

宋朝時期。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檢,朝廷在福建建甌設立宮焙,專制龍鳳茶團,至此龍鳳茶團開始有了大的發展。宋徽宗親著《大觀茶論》,茶文化得到大力弘揚。

明清時期。

明代茶葉貿易蓬勃發展,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設茶司馬,專司茶葉貿易之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廢團茶,興散茶。炒青葉開始逐步發展起來。1610年開始,中國茶葉開始向歐洲等地出口。1896年,清政府在福州市成立機械製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製茶業。

清代製茶圖: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飲有觕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於戲!

飲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餅茶,分別用斫(zhuó)開、煎熬、烤炙、搗碎的方法加以處理後存放入瓶罐內。

用沸滾的水沖泡,這叫浸泡的茶;或加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煮沸,或揚起湯來使之柔滑,或煮的時候把沫濾掉,者無異於使茶湯變成了溝渠裡的廢水一般,可這種習俗流傳不已,真可惜啊!

飲茶四階段:

1.煎飲法。

茶最初被發現時,人類的祖先還生活在原始部落,吃飯還是一個大問題。當他們發現茶葉沒有毒,滋味尚可時,就當菜葉來採食。

在不斷的食用中,他們發現茶不僅能祛熱解渴,還可以振奮精神,對一些病症也有療效,於是將茶從糧食中分離出來,煎來當藥。

2.羹飲法。

從先秦到兩漢,茶從藥物變成飲品。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當時人們飲用茶水時,可以煮成羹湯來喝,而且茶盅可以加入粟米和一些調味料,做成粥狀食物。到唐代這種方法還存在,但遭到了陸羽的反對。目前我國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這一方法。

3.研碎衝飲法。

這個方法三國時期就有了,到了唐代開始流行,至宋時盛行。

三國時期,魏國的張揖(yī)在《廣雅》中記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mào)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這同今天飲磚茶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該說是衝飲法的“祖宗”。但這時以湯衝制的茶,仍要加“蔥、姜、橘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羹飲法向衝飲法過渡的痕跡。

4.全葉沖泡法。

唐時就又蒸青製茶法,即在採茶、蒸焙之後,並不搗碎,引用時直接沖泡。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但因唐宋以飲用團茶為主,這種方法沒有普及。到明代,團茶被散茶取代,全葉沖泡為主的方法開始盛行,並一直沿用至今。

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採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羶鼎腥甌,非器也;膏薪皰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天生萬物都有妙用,而人所講求的,只是一般的生活。

用來避風雨的是房屋,房屋就建造得極精緻;用來禦寒的是衣服,衣服就做得很講究;用來充飢的是飲食,食物和酒也製作得非常精美。

茶有九難:一是製造,二是鑑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品飲。

陰天採摘,夜間焙火,則製造不出好茶;

憑口嚼辨味,鼻聞辨香,不是鑑別的好方法;

風爐和碗沾了羶腥氣味,不能用作煮飲茶葉的器具;

柴有油煙,炭沾染了油腥氣味,不宜用作煮茶的燃料;

急流水和死水,都不宜用於調煮茶湯;

烤得外熟內生,是烤炙不當;

搗得太細,成了青綠色的粉末和青白色的茶灰,是搗碎不當;

操作不熟練,攪動過快,就煮不出好茶湯;

只在夏天飲茶,不在冬天飲茶,不能說是飲茶。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鮮美馨香的茶,一般(一爐)只煮三碗,較次的是煮五碗。

假如坐客為五人,只煮三碗分飲;坐客為七人時,則以五碗勻分;坐客在六人以下(實際是說做客有六個人),可不必計算碗數(意思是照五人那樣舀三碗),只要按缺一個人計算,用原先留出的好茶湯來補所缺的人。


陸羽《茶經》之六:茶之飲 | 茶經筆記

前茶媒體小編,瞻仰過很多大師,混跡茶圈子5年整。

整理所學淺識,若有不對之處,望指出改正。

另,圖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