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祕完整版《茶經》三卷

愛茶習茶的人,《茶經》是一定要讀的,但我卻嫌棄缺失太多,書中目前所遺留的內容太粗糙了。我是不是應該花點時間耗些心神給儘量補上?今天,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陸羽。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茶聖陸羽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


他從一個眾雁守望的棄嬰,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他走向了“茶聖”之路?


他小時候到底學習了怎麼樣的知識體系?又是向誰學習的?


他由積公和尚養大,為什麼沒當了和尚?他真的嚮往儒家嗎?為什麼沒入朝為官?


他難道就靠著目前市面上大家所看到的粗糙的七千來字的《茶經》而能封聖封神?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一如即往,能百度到的,我們不講,最多拿來當證據。網上對於陸羽的出生年和卒年,對於陸羽晚年隱居之所爭論頗多。這些我們不管,因為這種小爭,只是地方在爭文化旅遊資源而已,沒多大意義。像我這麼懶的人,要爭論,就得扔出個大的。所以,這篇文章,我們要講下面兩個內容:


1、少年陸羽不向積公禪師屈服,想學儒典而不願學習釋典(陸羽自傳中有“公執釋典不屈,予執儒典不屈”之語),後來卻學了一肚子道家“陰陽五行、逍遙齊物”思想。


2、陸羽自傳中稱留有《茶經》三卷,後人都以為就是現代版的《茶經》全文了,其實不是。目前看到的《茶經》只是三卷之一,而且對“茶”本身而言是最粗陋的一卷(但對茶之具之器有詳細解說),那另外兩卷叫什麼名字?分別說了哪方面的內容?


是不是很有顛覆性?是不是很不可思議?沒關係,我們往下看: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一、少年陸羽學習之路,陸羽師傅到底是誰?


說到陸羽的學習,我們不得不提三個人:積公和尚、李騰(李冶之父)、火門山鄒夫子。


陸羽小時候對茶的興趣愛好,顯然是積公和尚培養的。積公和尚本來就是好茶之人,這些可以百度的到,不多講。


在陸羽被智積救了之後,是先送到李騰家的,因為當時在李騰家有小孩子李季蘭,陸季疵的名字也緣於此(承了李家的季字輩),他在李騰家長到了八歲(李冶當時十一歲)。提到這個,我是想說李騰的宗教偏向:百度說李公是飽學儒士,因李冶六歲時做的一首詩而看出她將不守婦道,【李冶六歲時的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已看雲鬟散,更念木枯榮。】故在她十二歲時把她送到了玉真觀當道士。這是真的嗎?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首先,龍蓋寺的智積和李騰是好友,你看李騰可是能把智積撿的一個棄嬰陸羽視若己出一樣養個七八年的;其次,龍蓋寺和寺西村近吧?積公的才學和名氣在當時夠大吧?再次,中唐之時的佛教,那可是如日中天,而道教勢微。如果李騰真的是在六歲之時就想送李冶出家,難道不是送到龍蓋寺當尼姑嗎?而非要在李冶長大後,舉家南遷回烏程(今湖州一帶),再把李冶送到剡中(今紹興一帶)玉真觀當道士?


其實,真實原因在李騰自己身上。他本身是個道文化信仰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李冶做為一個女子,他爹李騰也沒任何重男輕女啊?在儒家“女子無才便是德”思想束縛下,李騰依然從小教女兒李冶各種文化,帶兒女兒從小出入各種社交場合。可以這麼說,李冶能成為唐朝四大女詩人(和魚玄機、薛濤、劉採春齊名)之一、能成為唐朝名動朝野的女道士,都是她爸李騰從小教育的結果。


而陸羽,從小是和李冶同吃同學的,是的,在小時候,陸羽耳聞目睹除了茶文化和佛經外,還接觸了儒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這也是陸羽後來和積公禪師“槓”起來的原因,要是陸羽從小隻在龍蓋寺接觸茶葉和佛典,他還能“執儒典而不屈”?儒典他怕是連聽也未得機會聽聞的。


而小時候這些學習到的知識都只是基礎,不成體系。後面有三年,在李騰舉家南遷回烏程(後來陸羽學有所成下山後的第一站和呆時間最久的地方,也是烏程,即湖州)後,在學習和信仰上,陸羽和積公產生了無可調和的矛盾,他逃出龍蓋寺混跡戲班呆了三年,直到他機緣巧合遇到了皇親國戚李齊物,在李齊物的介紹下,陸羽才認識他真正的師傅——火門山鄒夫子。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他在火門山(即竟陵天門山)跟隨鄒夫子學習了七年,大概是從十二歲學到了十九歲,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時間了,足以奠定他一生的基礎。


那麼,這火門山鄒夫子,是誰?陸羽跟他七年時間,學了什麼?


這個我不說,在互聯網上是絕對百度不到的。


陸羽二十七歲(760年)前後就開始寫茶經了,根據他《茶經》中“茶之出”記載的地方,他在當時的交通情況下,從十九歲到二十七歲的八年時間中,只能“不是在茶山就是在去茶山的路上”了。這八年,可以算是他在實踐上驗證所學的時間。


他在“茶之源”中留下的“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的斷語,他在“之器”中,流露出了濃濃的五行八卦知識,你知道為什麼嗎?這裡面又包含了什麼樣的知識體系?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這一切,都得從火門山鄒夫子的身份說起。


這位隱藏很深的鄒夫子,說是一代儒士也不為過,他畢竟是考過進士的,當然只是去玩玩。他的名字,叫鄒象先,是陰陽家鄒衍的後人,也是中唐時陰陽家的集大成者。他中進士之後就遠離了官場而隱居在火門山,他在和同窗蕭穎士的詩中,表現出了不願“黃綬屈”而是以“深觀陰陽消息而逍遙齊物”的青雲之志;和蕭穎士的“黃綬屈而青雲致”剛好是一陰一陽。【鄒象先的寄蕭穎士補正字:六月度開雲,三峰玩山翠。爾時黃綬屈,別後青雲致。


蕭穎士的答鄒象先:桂枝常共擢,茅茨翼同薦。一命何阻修,載馳名川縣。壯圖悲歲月,明代恥貧賤。回首無津樑,只令二毛變。】


陸羽跟隨他七年,深入學習了“五行八卦,陰陽二氣”的道家體系。(有人會說這是儒家經典,這個不爭,因為屬於哪家不重要,名相嘛。孔子刪述過《周易》,董仲舒更是把這些知識納入了儒家過的。但道藏中有《鄒子》,明朝永樂大典亦把《鄒子》列入道家部。)


若撇開了“陰陽二氣”,你怎麼能理解的了“紫者上”?怎麼去解釋“葉捲上”?若撇開了“齊物”的思想,你怎麼能理解的了“茶與草木葉一也”?


在逍遙齊物的路上,陸羽選擇了“以茶入道”,這才有了後來的茶經和茶聖。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二、《茶經》三卷,另兩卷分別叫什麼?裡面又記述了什麼?


陸羽在火門山學習七年,學有所成後,準備“以茶入道”,於是,陸羽開始了東南飛。因為他的師傅鄒象先告訴他“成在東南”的道理,而且當時,剛好是道家真人司馬承禎制“天地宮府圖”評點天下“洞天福地”之後。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竟然有四分之一,落在了東南的浙江一帶。所以陸羽渡長江來到了烏程,他兒時的啟蒙親人玩伴李騰和李季蘭就在這裡。


八年之後,他也是在烏程寫出了名動後世的《茶經》。


提到陸羽的《茶經》,其最出名的時候應該是在唐末到宋時,那時候的茶人大多認可陸羽茶聖的地位。而到明清之時,《茶經》中的一些經典知識已經失傳了。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說到《茶經》的成書,有一個和尚,那是一定繞不開的。不是積公禪師,而是陸羽在湖州認識的至交皎然。


皎然,他祖上也是鼎鼎有名,就是那個自稱獨佔一斗氣運的謝靈運。皎然(謝清晝)的茶葉知識,那是完超二十來歲的陸羽。皎然當時是湖州杼山妙喜寺的主持,陸羽就經常住在寺裡,在皎然的指點下,開始走上了“以茶入道”之路。


儒家亞聖孟子曾言:“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而陸羽卻走了一條齊物之路,他接受的思想,是萬物在起源上同一而本性應該相同,物之所以紛紜不齊,皆因執“我”之見所致。若能忘我無我,則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茶之為物,陸羽在火門山的七年已明理知數,東南飛至烏程後又用八年時間以茶葉之各種象去驗證其數理。尋求天下萬茶同一、相通之處,進一步驗證“茶與草木葉一也”的至理,知茶(物)先後近乎道矣。七上八下十五年,其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我們直接說三卷茶經吧: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第一卷:市面上的《茶經》,內容大家都看到了,就不多說了。


第二卷:《茶訣》。後世傳說是皎然所著,其實這是《茶經》的一部分。整部《茶經》,可以說是皎然協助陸羽完成的,皎然又怎麼會再獨著一書?而且,這個《茶訣》就是茶經中“之造”中說“茶之否臧,存於口訣”的訣。這個訣包括了三方面的內容:辨別青葉的口訣、辨別制好的茶葉的口訣(分生曬、炒青、餅茶)、辨別茶湯的口訣。


沒錯,第二卷是告訴大家怎麼鑑別各種茶葉好壞的。被封為茶聖的人,要“以茶入道”的人,怎麼可能會“忘卻/隱藏”這麼重要的內容?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第三卷:原名叫《品第書》,也叫《顧渚山記》。曾被皮日休得到,其好友陸龜蒙曾修改後公開過。那這卷裡記載了什麼內容?主要記載了兩部分:


1、地理相關:陸羽曾走訪過很多洞天福地,其中多有茶葉和泉水,他曾經點評過具體洞天福地的茶葉和水,就記載在《品第書》中。因為這個原因,這書還被後人列入地理志類。


2、茶事相關:陸羽把各種製茶法和吃茶法的“次第”也列入了此書中。早在唐前,各種製茶法就存在,比如純曬(曬青)、純炒(炒青)等。大道至簡,古人更追尋純天然,怎麼會只留下一種“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的複雜手法?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怎麼可能只留下一個“煎茶法”?那種加鹽加蔥姜之類的“煎法”,是在“荼(苦菜)”“茶”不分的時代遺留下來的。前人早就有了散茶(炒青、曬青)的沖泡法。


古人治學嚴謹的態度,超過我們的想象,更何況當時顏真卿、皎然、陸放、李冶等等社會名流、名僧高道都認可的陸羽?他怎麼可能會在自己的《茶經》中,對他之前的製茶和泡茶法不去研究並加以說明?


所以在《品第書》裡,陸羽把各種茶適合怎麼制怎麼泡做了個對比和說明。


而且,對茶葉土壤有了更詳細的說明,比如“竹林中莓苔地亦屬於上等”的說法,就出在這部書中。


現在你明白了嗎?把現代的《茶經》加上《茶訣》、《品第書》才是完整的《陸羽茶經》。這才算齊物,這才能讓陸羽入道而封聖啊。


現代版的《茶經》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經》三卷

陸羽對茶的態度,那完全是超然物外的,以之修身養性,明心入道。以至於後來他碰到了李季卿和常伯熊之流,對茶技茶藝有向娛樂性和功利性發展大為惱火,寫下了《毀茶論》,痛斥這種“功利為先、娛樂至上”的行為,要是他知道現代社會,茶,只留下了“功利和娛樂”,會不會氣的從地下爬起來?


先就這麼簡單一說吧,縱觀陸羽一生,出身釋門欲學儒卻最終走入了道家,若說世有佛心道骨儒表之人,那陸羽,肯定得算一個吧:


不讀佛經心有慈悲,

以茶入道逍遙齊物,

修身治學兼濟世人,

青氣萬丈長留人間。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