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写在前面:虽然翻了好几遍《茶经》,但其实每次都囫囵吞枣,没有细细去看。刚好看到刘艳春编撰版本的《茶经》,解释得颇为详细,因此总算很细致地看了一遍。笔记中大多内容来自此书,外加一些些自己的理解,以及插图。周知~


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飞禽、走兽和人类都生活在天地之间,依靠饮食维持生命活动,这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多么深远啊!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如果要解渴,就得饮水;如果要消愁,就得饮酒;如果要消睡醒神,就得喝茶。

《茶酒论》:

这篇文字记载于唐代天宝年间,文中用民间故事的形式,把茶与酒当成两个人,然后面对面辩证不休,皆是夸己之长,贬对方之短。

茶赞美自己:

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

呼之名草,号之作茶。贡王侯宅,奉帝王家,

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酒赞美自己:

自古至今,茶贱酒贵,单醪(láo,浊酒)投河,三军告醉。

君王饮之,叫乎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

饮酒的讲究: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时间: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

环境: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茶与酒,一静,一动;一清淡,一浓烈;一味苦后甘,一味醇后香。茶如禅似道,酒亦儒亦侠。春花冬雪之日,月朗星稀之夜,知己二三人,坐卧随人意,宜茶宜酒。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元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作为饮品,从神农氏那时就开始了。

鲁周公时代,已为人所知。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好饮茶。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流传广了,便形成风俗,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在东西两都——长安和洛阳以及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了。

茶叶发展史:

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二十八世纪的神农时期,《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最初是做药草之用。

西周东周时期。

巴蜀一带的茶叶已作为贡品献给当时的统治者,东周时期的茶叶作为菜肴汤料,被人们食用。

两汉三国时期。

公元前59年,已经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录,说明川蜀一带的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在市场出现。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写“苦荼久食,益意思”,茶叶的药用价值依然被重视,并逐渐发现了新的功效。史书《三国志》中记述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此时茶的地位有所上升,与酒的地位相差不多。

隋朝时期。

史书记载,隋文帝以茶叶治愈重病,时人见有奇效,争相采之饮用。茶叶由此从要用演变成饮品,但多为上层人士引用。

唐朝时期。

至唐时,茶叶的食用开始走向民间。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朝廷在今浙江长兴设立贡茶院,每年清明前派人督制茶饼,进贡朝廷;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征收茶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大师把茶籽从中国带到日本,日本茶史开始。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茶器和其他食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的茶具。

宋朝时期。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检,朝廷在福建建瓯设立宫焙,专制龙凤茶团,至此龙凤茶团开始有了大的发展。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茶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明清时期。

明代茶叶贸易蓬勃发展,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设茶司马,专司茶叶贸易之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废团茶,兴散茶。炒青叶开始逐步发展起来。1610年开始,中国茶叶开始向欧洲等地出口。1896年,清政府在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清代制茶图: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

饮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分别用斫(zhuó)开、煎熬、烤炙、捣碎的方法加以处理后存放入瓶罐内。

用沸滚的水冲泡,这叫浸泡的茶;或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煮沸,或扬起汤来使之柔滑,或煮的时候把沫滤掉,者无异于使茶汤变成了沟渠里的废水一般,可这种习俗流传不已,真可惜啊!

饮茶四阶段:

1.煎饮法。

茶最初被发现时,人类的祖先还生活在原始部落,吃饭还是一个大问题。当他们发现茶叶没有毒,滋味尚可时,就当菜叶来采食。

在不断的食用中,他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还可以振奋精神,对一些病症也有疗效,于是将茶从粮食中分离出来,煎来当药。

2.羹饮法。

从先秦到两汉,茶从药物变成饮品。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当时人们饮用茶水时,可以煮成羹汤来喝,而且茶盅可以加入粟米和一些调味料,做成粥状食物。到唐代这种方法还存在,但遭到了陆羽的反对。目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这一方法。

3.研碎冲饮法。

这个方法三国时期就有了,到了唐代开始流行,至宋时盛行。

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yī)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mà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

4.全叶冲泡法。

唐时就又蒸青制茶法,即在采茶、蒸焙之后,并不捣碎,引用时直接冲泡。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但因唐宋以饮用团茶为主,这种方法没有普及。到明代,团茶被散茶取代,全叶冲泡为主的方法开始盛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疱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天生万物都有妙用,而人所讲求的,只是一般的生活。

用来避风雨的是房屋,房屋就建造得极精致;用来御寒的是衣服,衣服就做得很讲究;用来充饥的是饮食,食物和酒也制作得非常精美。

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品饮。

阴天采摘,夜间焙火,则制造不出好茶;

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不是鉴别的好方法;

风炉和碗沾了膻腥气味,不能用作煮饮茶叶的器具;

柴有油烟,炭沾染了油腥气味,不宜用作煮茶的燃料;

急流水和死水,都不宜用于调煮茶汤;

烤得外熟内生,是烤炙不当;

捣得太细,成了青绿色的粉末和青白色的茶灰,是捣碎不当;

操作不熟练,搅动过快,就煮不出好茶汤;

只在夏天饮茶,不在冬天饮茶,不能说是饮茶。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鲜美馨香的茶,一般(一炉)只煮三碗,较次的是煮五碗。

假如坐客为五人,只煮三碗分饮;坐客为七人时,则以五碗匀分;坐客在六人以下(实际是说做客有六个人),可不必计算碗数(意思是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要按缺一个人计算,用原先留出的好茶汤来补所缺的人。


陆羽《茶经》之六:茶之饮 | 茶经笔记

前茶媒体小编,瞻仰过很多大师,混迹茶圈子5年整。

整理所学浅识,若有不对之处,望指出改正。

另,图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