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一對印度新婚夫婦,因為夫家沒有廁所而發生爭執提出離婚。這件事聽起來不可思議,但確實是2012年發生在印度的真人真事。2018年,由此改編的電影《廁所英雄》在中國上映,獲得了很大的反響。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電影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背景存在很大的差異,雖然因美好的愛情而喜結連理,但是新婚第二天新娘就發現了一個嚴重問題。凌晨四點多,“婦女聯合會”就熱情地邀請新娘來加入組織,一起長途跋涉去偏遠的戶外田野上廁所。如果不去,當白天想上廁所時,就只能儘量控制。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新娘覺得這很不方便,更不安全,所以提出必須在家裡建個廁所。但是,在印度建個廁所太難了。這觸及到印度幾千年的社會文化、思想意識和宗教信仰。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在印度種姓制度中,只有最低等的賤民才去打掃廁所。而且,印度教對“潔淨”有著獨特的理解。比如,鞋子不得進入寺廟,是因為它踩遍世間汙穢。那就更別提,在家裡建個滿是汙穢的廁所。他們認為只有在戶外,選一個乾淨的地方,聞著新鮮的空氣,才是最乾淨的上廁所的方式。就連民族主義者都跳出來,堅決抗議來自外國的廁所文化。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廁所革命是幾代印度政府的願望,其一直失敗的根源,正是因為印度千年文化的羈絆,從而拒絕向現代文明靠攏。

近些年來,我國也一直在強調“小廁所,大民生”,堅持不懈地推進廁所革命。因為廁所雖小,卻是全世界通用的嗅覺語言和視覺語言,是文明溝通中最短的直線,更體現了文明進化的歷程。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古羅馬公廁的背後,是發達的城市水系統

古羅馬曾是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在度過大征服時代後,古羅馬擁有了遼闊的疆域和鉅額的財富,從此放緩腳步,將精力轉移至全民娛樂。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征服古希臘時,古羅馬人吸收了其洗浴傳統,而且將洗浴發展為大規模的公共娛樂活動。帝國時期,古羅馬公共浴場大量出現。不論窮人還是富人,都要每日洗浴。這成了古羅馬人的一項休閒娛樂,並以此作為彰顯文明的標誌。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古羅馬浴場

而公廁作為浴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出現。人們並排坐在大理石座上,解決應急之需,然後用綁在棍子上的海綿進行擦拭。汙穢則隨著下方狹窄的水道,直接沖走。這在公元1世紀左右,算得上是很先進的處理方式了。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不論是浴場還是公廁,想要支撐這些基礎設施,自然離不開城市的水系統。古羅馬人修築各種高架,開鑿各種水渠,將清水從遠方引入城市。如今的坎帕尼亞平原上,依然矗立著著名的克勞狄大渠。它曾將薩賓山上的水,引入羅馬城,為公共浴場、噴泉和市民家中解決用水問題。

古羅馬不僅有發達的供水系統,還有讓人歎為觀止的排水系統。在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人就開始著手修建第一條下水道,就是如今的“馬克西姆大下水道”。這項工程耗時11年,保持3萬人不間斷施工。這個下水道用石頭做內襯,用混凝土做拱頂,鋪設在街道的下方。同時,為了方便日後維修清理,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出入口。這個排水系統幫助羅馬城排洩城市內澇和汙水,保證了羅馬城健康有序的生活。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2500年前的古羅馬下水道,如今仍在使用

羅馬城被稱為“永恆之城”,不僅是讚揚羅馬民族的精神,也體現在這些耐久、堅固的羅馬建築上。這些古老的供水、排水道,展現了古羅馬帝國在城市規劃管理中非凡的才華。一直到今天,西方學術界仍然認為,古羅馬的公共衛生是工業革命之前最好的。

後來,中世紀歐洲的排水系統一度退化,甚至消失,造成了城市大面積汙染,細菌滋生,疾病蔓延。直到1596年,英國人海靈頓發明沖水坐便器。隨著歐洲城市文明的興衰變換,曾經的“古羅馬模式”得到了再次改良和推廣。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古中國“廁所文化”的背後,是農耕文明

因為各自的文化不同,所以在廁所一事上表現出的形態和行為方式也各不相同。和西方的坐式沖水廁所相比,古代中國更多的是蹲式旱廁。在農耕文明的影響下,與古羅馬人同時期的中國古代漢朝人,則將汙穢收集起來當做珍貴的農家肥。

漢朝時期的廁所被稱為“圂廁”,一般建在宅院後面。上層搭建好,下層與豬圈相連。這樣既隱私又通風,同時將汙染源歸在一處,也方便日後清理利用,作為農家肥用來耕種。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對於沒有建圂廁條件的家庭,就需要一種佔地小的工具了。漢朝的城市居民通常會用“虎子”,也就是古人的夜壺。不過到了唐朝時期,據說因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叫李虎,為了避諱尊者的名號,所以改稱為“馬子”。後來,器型發生了變化,加高便成桶形,所以又改稱“馬桶”。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青瓷虎子

因為使用馬桶的人越來越多,古代城市中逐漸出現了一種新興職業,在唐宋時期被叫作“傾腳工”。傾腳工會上門挨家挨戶地收集馬桶裡的汙穢,然後集中運到城市周邊的農村販賣。唐朝人記錄時事的《朝野僉載》一書中就記載過傾腳工的事。書中寫道,“會世副其業,家財鉅萬”。這其實就是在講一個叫羅會的人通過做傾腳工獲利頗豐,最後發家致富的故事。到了南宋時期,還有傾腳工為了爭奪市場而引發的訴訟糾紛。

到了明清時期,傾腳工又被叫作“糞夫”,而這項工作也逐漸產生了一種“特許經營權”。大家通過協商劃定各自的範圍,然後簽字畫押,按照固定的區域路線工作,不得越界。最好的範圍,自然是富人區。因為富人吃得好,自然肥力足,所以這個區域被定為“高端市場”,能得到更高的收入。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在農耕文明的影響下,古代中國的“廁所文化”與財富民生相連,並不被人們所忌諱。就連馬桶都被稱為“子孫桶”,成為傳統婚嫁中必備的嫁妝。而上元節時,家中主婦迎接司廁之神“紫姑”,也成為了一種風俗。可見,古代中國的廁所文化與其他國家大有不同。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廁所是人類文明的尺度

2004年,國家話劇院上演了話劇《廁所》。有評價說,這是一部蹲著的《茶館》。話劇通過一位老北京胡同的看廁人幾十年的經歷,講述了小小的廁所由簡陋的灰磚公廁到收費廁所,再到五星級廁所的歷程。同時,來來往往的人展示出了世間百態,也折射出了整個社會的變遷。話劇以“人的尊嚴”為主題,但也以獨特的視角見證了30年間中國廁所文明的成長。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當農耕文明經歷現代化進程時,社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明形態的轉折。上世紀50年代,我國快速發展的化肥工業走進鄉村。工業文明,使農戶逐漸脫離了對農家肥的依賴。廁所文明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從那時起的“愛國衛生運動”,到90年代提出農村改廁,2002年提出的文明村鎮建設,2004年至2013年國家投入將近83億改造廁所,我國的廁所革命從未停止。直到最近幾年,國家也一直強調新農村建設要不斷推進,廁所革命要搞下去。

不論的農村改廁,還是城市室內沖水馬桶普及,亦或是旅遊景區的廁所建設,這不僅是為了改善衛生環境、縮短城鄉差距,更是一項國家文明工程。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如果說,因為各民族文化不同,所以有著各自的“廁所文化”,那麼“廁所文明”卻沒有可逃避的解說。廁所文明其實就是人們對自我行為的約束,以及如何應對處理的問題。這直接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治理高度和科技水平。

新華社曾引用“世界廁所組織”發起人的觀點,認為“廁所是人類文明的尺度”。廁所文明欠缺的國家,難以真正進入世界文明的行列。而廁所文明也直接關乎一個國家的國民素養、國家形象。

任何一個擁有悠久文明的國家,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不應用來遮掩現代文明的缺失,而應以此作為自我激勵的動力,不斷經受文明的洗禮,也將文明繼續延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