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魯迅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小事過活,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

1936年,文學大師魯迅先生在病重逝世前,在散文《死》的篇末寫下遺囑,其中第五點是對正時當7歲兒子周海嬰的告誡:“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為啥魯迅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小事過活,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


魯迅先生對於自己的孩子從表面看沒有特別的希望,看似不是說孩子有不聰敏之處,而是以一個做父親平常的心態告誡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去做文學家和美術家,如果要做文學家,也不能做空頭的,要做就必須要有真才實學。我們從中似乎感覺到魯迅先生對自己所走過的文學創作道路並不滿意。為什麼?

為啥魯迅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小事過活,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

一方面是因為魯迅先生當年用盡畢生精力乃至全部生命,也不能喚起國民的覺醒,更不要說能對舊制度、舊文化的絲毫抗爭。在生命之燭即將最後熄滅之際,魯迅為此難道能不悲切不寒心嗎?前進的路,一片迷茫,魯迅先生深感無能為力。無奈之下只好囑咐自己的子孫後代切勿踏入這條文學之路,還是安心做個平常人罷了。

另一方面,更是對盛名之下,其實難附的擔憂,他是在告誡自己的兒子,寧為普通人,莫做偽君子!

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成長大後也的確始終遵循父親的遺訓,沒有成為文學家或美術家,卻成了個無線電專家。作為文化偉人的兒子,周海嬰是重負的,但又是榮幸的。因為他終於沒有被盛名所累。

為啥魯迅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小事過活,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

魯迅先生,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位先驅,以文學家的姿態戰鬥了一生,深知其中的艱辛。他深深知道,中國長達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奴性文化對國民思想的嚴重毒害,簡直是刻骨銘心,淋漓盡致。曾經在他筆下的人物,如祥林嫂、閏土、阿Q、孔乙己、假洋鬼子......一個個的鮮活人物將當時國人的劣根性暴露無遺,一段段犀利的話語至今振聾發聵。下面為大家摘錄幾段:

“現在我們所能聽到的不過是幾個聖人之徒的意見和道理,為了他們自己;至於百姓,卻就默默的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樣,已經有四千年!”----阿Q正傳。


“就是為了一點點犒賞,不但安於做奴才,而且還要做更廣泛的奴才,還得出錢去買做奴才的權利,這是墮民以外的自由人所萬想不到的罷。”----準風月談

讀完這些話,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有種夢迴民國的感覺。看看國內某些公知整天滿口仁義道德,一方面吹捧國內深造的學子是國家棟梁,轉頭就將兒子送到英國留學,一邊飽含深情的說自己有一顆中國心,一邊默默的踏上了赴美產子的飛機....

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被人民所敬仰的文壇巨匠;不愧是中國人的脊樑,民族之魂!魯迅先生已經去了,現如今又有誰來撐起民族脊樑繼續前行呢?

為啥魯迅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小事過活,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