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這是一首非常膾炙人口的詩,是作者站在武漢黃鶴樓上眺望江景,有感而發寫的一首詩。詩的作者是一位34歲的年輕人,他就是主席,這首詩表達了他的豪情壯志,他認為只有槍桿子裡面才能出政權,並在八七會議上明確地提了出來,主動請纓組織領導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前,主席要求中央從南昌起義部隊派一兩個團的兵力到湘南參加起義,中央經過研究後決定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駐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參加秋收起義。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這個警衛團是1927年夏成立的,是在原葉挺獨立團一個留守營的基礎上組建的,是中共掌握的一支部隊。第二方面軍的總指揮是張發奎,有人要問張發奎為什麼會允許共產黨員掌握警衛團?這並不是因為張發奎傾向革命,而是他想利用共產黨員幹部,因為共產黨員幹部目光遠大,平時能以身作則,作戰時能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死,帶兵帶得好,部隊戰鬥力強。

比如葉挺獨立團是一個鮮明的例證,葉挺獨立團在北伐時被稱為鐵軍,張發奎想利用共產黨員的力量來壯大自己的實力,以保持部隊的榮譽和戰鬥力,以達到個人飛黃騰達的目的,所以在張發奎的第4軍裡曾經有五六個共產黨員當團長。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駐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有3位比較典型的人物,一位是團長盧德銘,英勇犧牲,一位是參謀長韓浚,成國民黨中將,後來被我軍俘虜,一位是連隊文書譚政,後來成為共和國開國大將。

團長盧德銘,於1905年6月9日出生於四川省宜賓縣雙石鄉獅子灣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盧安炳知書達理,因此幼年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1919年就讀白花高等小學堂。1921年考入成都公學。在學校期間,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對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和軍閥連年混戰強烈不滿,他堅定認為:“要打倒列強,剷除軍閥,只有靠槍桿子的實力才行。”這實際上和“槍桿子出政權”的理論如出一轍,由此可見盧德銘的洞察力非一般人可比。

成都公學畢業後,盧德銘決定從軍,1924年初,盧德銘從報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他大喜過望,趕忙返鄉,向父親盧安炳提出要去廣州報考黃埔軍校。然而其父親希望盧德銘走仕途或商道光宗耀祖,不准他走從軍這條路,但是盧德銘認準的事就一定會去拼博,他耐心做其父親的思想工作,最後其父勉強同意他走從軍這條路。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然而從四川到廣州路途遙遠,當他趕到廣州時已錯過考期,盧德銘在廣州徘徊數日,經多方打聽之下,他知道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理辦公室有一個秘書是四川人,名叫李筱亭,專管聯俄電文。盧德銘找到了李筱亭並敘述了自己的遭遇,表達了自己非常想上黃埔軍校的願望,李筱亭為人正派,看盧德銘又是老鄉,異地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李筱亭是老同盟會的會員,和孫中山非常熟悉,於是便寫了一封推薦信給盧德銘,讓他去見孫中山。

孫中山看到李筱亭寫給他的舉薦信,見盧德銘長得非常精幹,心裡非常喜歡,但還是要試一下他的文化水平,便直接出了一道考題: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盧德銘即席應試,文章激情飛揚,有理有據,忠膽畢露。孫中山閱後感到非常滿意,當即決定破格批准其入黃埔軍校第2期步兵隊,盧德銘終於圓了上黃埔軍校的夢想。

盧德銘非常珍惜這次來之易的學習機會,文化課和軍事課樣樣爭當前列,軍校政治生活他也積極參與,而且盧德銘嗓音好、口才好,講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的大佬級人物廖仲愷遇刺身亡,黃埔軍校決定舉行追悼大會,並組織軍校學員演講,盧德銘代表學生髮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講到激動處,他捶胸頓足,聲淚俱下,聽眾深受所感。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軍校畢業後,盧德銘即被周恩來安排進入中共當時掌握的唯一武裝力量葉挺獨立團第2營第4連連長,由於在北伐戰爭中表現出色,不久被提升為葉挺獨立團第1營營長,北伐軍攻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二十四師第73團,盧德銘任團參謀長。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盧德銘受中國共產黨委派擔任團長,這個團本來要參加南昌起義,但在向南昌移動過程中,得知起義部隊已經南下,在通信阻斷的情況下,盧德銘決定改變計劃將部隊帶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並任秋收起義總指揮。

這個警衛團是秋收起義的主力,其幹部多數為黃埔軍校畢業,然而秋收起義很快便失敗了,主席決定進軍井岡山,盧德銘非常支持這一決定,並擔任後衛任務,但是由於對地當地地形不熟,而且情報失誤,當後衛部隊行進在離開蘆溪15華里的山口巖時遭到敵軍的夾擊圍攻。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為掩護部隊前進,盧德銘挺身而出,從前隊折回,帶領一個連搶佔高地阻擊敵軍,在此過程中被一顆子彈擊中右胸,壯烈犧牲,年僅23歲。得知盧德銘犧牲,主席痛惜不已,嘆道:“還我盧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 由此可見其在主席心中的份量,應該說盧德銘的起點比一些開國元帥還要高,如若不是過早地犧牲,必然是開國元帥的人選之一。

團參謀長韓浚,於1893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新洲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當年的黃岡新洲如今是武漢市新洲區,他先後就讀新洲高等小學堂、縣立平民學校和北京政府交通部鐵道管理學校,畢業後在省立師範學校附屬學校當老師,他不甘心當個老師,於是在1922年南下廣州,幾經周折下任廣東西江善後督辦公署軍務科書記員。在這裡他認識了西江善後督辦公署參議張難先及粵軍第1師第2團團長鄧演達。

他在張難先和鄧演達的保薦下投考黃埔軍校,於1924年5月進入黃埔軍校第1期第3隊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第1期第3期上尉區隊長,第4期學生隊步兵第1團第4連少校連長,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及統一廣東等戰役。由於表現突出,於1925年10月奉派蘇聯紅軍大學學習,1926年5月回國,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第2連少校連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教導營中校營長。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當第二方面軍成立警衛團時,韓浚被任命為首任參謀長,因為警衛團原本是要參加南昌起義的,由於沒趕上南昌起義,團長盧德銘帶著參謀長韓浚等人到武漢去找黨在武漢的主要負責人向警予彙報工作,並請示下一步的行動,向警予向他們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及發動秋收起義的指示,盧德銘被指定為秋收起義總指揮、韓浚為副總指揮、辛煥文為政治指導員。

但在他們返回江西途中,遭遇民團巡查並與其交火,辛煥文犧牲,盧德銘順利返回警衛團,韓浚負傷被捕後脫離中共組織關係,此後在國民黨軍中任職,抗戰期間率部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第二、三次長沙會戰及雪峰山會戰,1945年春任第73軍中將軍長,1947年在解放戰爭中的“萊蕪戰役”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獲,1961年12月特赦釋放,定居武漢,任湖北省政府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武漢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湖北省政協委員、常務委員等職務;1989年9月7日在武漢逝世,享年96歲。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譚政,當時任警衛團第3營第9連文書,於1906年6月14日出生於湖南湘鄉楠竹山村,其父譚潤區按照祖父遺願,取名為譚世名,號舉安,6歲時就讀於譚氏宗族的私塾,在這裡他結識了先他而來的陳賡,因為父輩的友誼,兩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私塾畢業後,陳賡考入譚政父親譚潤區執教的東山高小,而譚政卻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陳賡父親陳紹純的私塾讀四書五經。陳賡有個小6歲的四妹,叫陳秋葵,活潑可愛。結果,10歲的譚政與7歲的陳秋葵天天在一起,讀書、玩耍,兩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十分的要好。

後來在譚政的堅決要求下,其父親終於讓他上東山高小,1924年譚政從東山高小畢業,陳譚兩家為他與秋葵完了婚。此時譚政18歲,陳秋葵15歲。這樣譚政成為了陳賡的妹夫,陳賡成為了譚政的大舅子。1927年,陳賡被派往唐生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特務營為營長,並給家裡寫了信,譚政對秋葵說:“我就不去讀什麼軍校了,直接跟大哥去當兵好了。”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妻子的贊同。譚政當即給大舅子陳賡回了信,要求去當兵,參加革命。陳賡接到信後,特地派了兩名軍官接譚政去從軍。1927年3月,他一介書生投筆從戎,離開了楠竹山村和妻子。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別竟是和妻子的永別,因為半年後陳秋葵因憂思過度病倒離世。

譚政抵達漢口後,來到陳賡所在的特務營。在入伍時,他和陳賡商定說:“大哥,我不再叫那個封建主義的譚世銘了!”“好!”陳賡大筆一揮,為他填上“譚政”二字。從此,他就改名為“譚政”了,隨後,在特務營2連擔任上士文書。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可是譚政參加革命不久,革命形勢就急劇變化,蔣介石和汪精衛都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共產黨人慘遭屠殺,陳賡也被撤了營長之職,譚政也因共產黨嫌疑失去了人身自由,兩人一商量,在“自己人”站崗時溜出營門,過江轉而去武昌,尋找地下黨。不久,陳賡去了南昌,譚政留在共產黨員盧德銘的武昌警衛團任9連文書,就這樣隨警衛團參加了秋收起義,並上了井岡山。

1928年初,紅軍又一次攻佔了遂川城,知識分子出身的譚政被組織上選派為主席的首任秘書。譚政在部隊發展很快,1935年10月,他任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1937年10月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0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88年11月0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團長犧牲,手下一連隊文書成開國大將,團參謀長後來卻成國軍中將


也就是說,參加起義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駐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英勇犧牲,團3營9連的文書成為主席的首任秘書,併成為開國大將,而團參謀長卻成為國軍中將,歷史這個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每個人都在演出不同的人生道路。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他原為華東某野戰部隊軍官,裝備工程學本科畢業,作戰指揮學研究生畢業,曾在野戰部隊師、軍級單位工作,後調入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軍事歷史和軍事哲學頗有研究,公眾號亦是“天擇雜談”,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