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八極拳

八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拳法。該拳法的“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漢《淮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如今的“八極”一詞用於武術,取意為“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地”。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八極拳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因此八極拳在中國傳統武術界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中華武術八極拳

2008年6月7日,八極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

八極拳,中國拳術名稱。“八極”意為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其動作樸實簡潔,剛猛脆烈,多震腳發勁動作。

八極拳為中華武術拳種之一,取其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稱“八極”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八方極遠”之意。

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但近代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

中華武術八極拳

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於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個部位的應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在漢朝劉安寫的《淮南子》裡記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這裡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

八極拳歷史悠久,經歷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髮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湧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

此拳起源

八極拳的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

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

蒼公創

二說,是南宋河南焦作月山寺第二任住持崇蒼,蒼公糅合空相禪師傳授得少林拳術,創立“八極拳”,因所在為明月山,又名“月山八極拳”。

道士所創

三說,是明末一號“癩”的雲遊高人所創,後傳吳鍾。

以上說法雖然都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但中華文化,特別是武術這一塊,基本上都是師父口述心授的,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以上結果都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