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順皇朝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他做了什麼?

李自成出身貧瘠的陝北,無論稱其為農民起義的頭目或農民英雄,都不能掩飾其草澤莽夫的本質。李自成有得天下的運氣,卻無保天下的能耐,所以大順皇朝只能如曇花之一現。他的運氣無話可說,他曾被洪承疇清剿,乎全軍覆沒,而崇禎居然將洪調走,於是李自成於1640年乘饑荒再起,從者雲至,不僅窮困的老百姓,連士人階級如舉人牛金星,以及宋獻策與李巖等人,亦來相隨,至此已略具朱元璋當年起兵的氣勢。此後李自成東進河南,佔洛陽,據開封,1642年開封失守,他決黃河之堤灌城,淹死者無數,又所到之處,凡朱明宗室與官員皆格殺勿論然因劫富濟貧,大批群眾仍不斷來歸從。

李自成的大順皇朝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他做了什麼?

李自成

豫入楚後,眾已愈40萬之多,遂於襄陽開府,建立政權,並於1643年元旦稱王。此後率大軍進入山西,攻佔太原後,仍照例殺戮皇族與高官,隨即迅速東進,取昌平,焚掠明陵,兵臨北京城下。1644年4月25日,堅固的北京城因疏於防備,幾乎不戰而降,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朝就這樣被他亡了。,明官拜賀,進之聲不絕,但他遲不稱帝,卻選擇了殘酷的殺戮手段。當時民間相傳李自成是建文帝的後裔,以報燕王之仇;事實上,他選擇對明朝皇族與官紳作大規模的屠殺,根本是冥冥之中,似乎在報以殺戮著稱的明太祖之仇。

李自成的大順皇朝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他做了什麼?

率軍入侵

但殺戮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即使以階級鬥爭為說,亦殊乏統戰意識,在尚未穩定的草創期間,不必要地製造了更多的敵人,自毀建業的基礎,證明他畢竟是農民起義的首領而非新朝的創業者。李自成對明室及其官僚士大夫的殘暴。如劉尚友詩所言“可愧諸大僚,財竭身亦殉;間有脫羅網,未幾皆捐賓”,無論在政治宣傳上,還是在政權穩定上都使大順新朝遠遠處於下風,當兵敗退回京師,作為領導人的李自成更失去自制,更加無端殘殺,於匆忙間稱帝,卻又燒燬宮殿,席捲金銀財寶倉皇西撤,益見其農民起義的本色,幾無帝王氣象。

李自成的大順皇朝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他做了什麼?

農民起義

順朝興亡,前後不過四十二天,而“民生如草菅,豪傑皆荊榛”,成王與敗寇之間的區別,或即在於此。李自成在北京的四十二天之中,完全可以說是一場。一些官紳創傷之餘,虎口餘生,記錄下來不少傷痛的經驗。其中山東人楊士聰,為明朝的一名五品小官,他像許多其他官紳一樣,被入城的大順軍羈押,因他的親家對一個大順軍官有恩,得到保護,幸而不死;清軍進京後,他的一個降清學生方大猷又幫助他逃離京師,南奔金陵,將這段悲慘的親歷與見聞寫了下來。他雖以日記體書寫,不可能是逐日所寫,大都應是事後的回憶與追記。

李自成的大順皇朝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他做了什麼?

兇惡殘暴的屠殺

但有鑑於他所寫書中不時對坊間誇大不實流言作出澄清,指為“坊刻謬傳”,知其存心存真。他自稱“抆涕記”,也就是說一面寫,一面流淚,正是所謂“慘痛的憶語”李自成在軍事上的致命傷在山海關一役,他沿沙河佈陣,與吳三桂精銳激戰,傷亡枕藉;在此關鍵時刻,清騎忽至,突破自成陣地,導致大敗虧輸,潰兵遁回京師,以焚燒洩憤。李自成於五月三十一日敗歸京師後,既未制止燒殺,忽又匆匆登基稱帝,然大順永昌皇帝無從永昌,即位後兩日就焚城而去,佔據京師前後不過一個多月。

李自成的大順皇朝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他做了什麼?

山海關

落單的李自成部眾遭遇到殘酷的報復,或被砍殺,或被投入火坑,慘死者不下千餘人,足見京師人民怨毒之甚。李自成擁有紫禁城,取不難,棄也易。坐不穩江山,還有兩個錯誤的選擇。一方面,他固然有心招降吳三桂,並知道此事的重要性,但他在京師的作為,卻無助於吳之歸降。吳為明朝官紳階層之一員,而順朝對此階層不僅持敵對態度,而且敲詐、勒索、虐待、殘殺,無所不用其極,又安能獲得吳三桂的歸心?吳既與之決裂,李自成又做了親征的錯誤決定。李自成及其部眾棄京師西竄,也多少透露了一些“海盜心態”;海盜有盜船為依靠,故利則掠,利則竄,少有遠慮。

李自成的大順皇朝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他做了什麼?

紫禁城

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所謂“今但畏軍變,不畏民變”,尤能顯露此一心態。順朝是否真正代表農民利益,可以辯論,但李自成的農民領袖心態確是昭然若揭。他既已稱王且兵臨京師,仍希望崇禎皇帝正式封他為王。他又曾派遣杜勳往談,並無意推翻明朝。當他見到崇禎屍體時大為震驚,居然說我來與汝共享江山,如何尋此短見?” 他對崇禎的濡沫之情,並不是有意識地針對崇禎其人,而是下意識地崇拜所謂“沙皇神話”,充分相信真命天子的農民心態。無獨有偶,陳勝、吳廣初起事時也託名秦始皇的大公子扶蘇,是同一種心態,這是一種跨文化的農民心理。

李自成的大順皇朝為什麼只是曇花一現?他做了什麼?

崇禎皇帝

例如在帝俄時代,佔絕大多數的農民,遭遇異常悲慘,所以農民起義相當頻繁。17世紀烏克蘭的農民領袖赫梅利尼茨基在裡海沿岸極受擁戴,於1670年正式與莫斯科對抗,卻聲言反地主而不反沙皇,但最後還是被沙皇軍剿滅身亡。俄國西澤林女皇時代,農民領袖普加喬夫於1773年在伏爾加河東岸舉旗起事,亦託名被謀殺的前沙皇彼得三世。幾乎所有的農民起義都是一個模式:自發的暴力的、無政府的、野蠻的,最初成功而最後必敗的。李自成選擇了做“農民起義”領袖,自亦不能例外,同樣是一場血腥而徒勞的冒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