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究竟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处世态度

南宋 布袋和尚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 ,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佛祖历代通载

布袋和尚:在北京西南郊有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潭柘寺,寺内有一幅对联,联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这副充满禅意的对联就是描写在我国民间深受欢迎的传说中的佛教人物弥勒佛的。据考证,弥勒佛在佛教史上确有其人。他原名契此,号长汀子,五代时期人,出家于浙江奉化岳林寺。他身体胖硕、圆头大耳,生性心胸开坦、乐善好施,常年肩搭一个布口袋行走于乡间,见有遗弃的粮食便捡拾入袋,以施舍于穷人,后来人们渐渐忘了他原来的名号,只以“布袋和尚”相称。《宋高僧传》有载: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脮,蹙额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酰酱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

弥勒佛:究竟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处世态度

潭柘寺

民间关于布袋和尚的传说很多,比如《景德传灯录》载:“尝雪中卧,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 还有天要下雨之前,人们往往能看到布袋和尚穿着一双湿草鞋在路上行走,天若要晴时,则见他足踏高齿木履在桥上竖膝而眠,老百姓往往以布袋和尚这两种行为验证天之阴晴,屡试不爽。另外他还能给人们预示吉凶,所说之话也无不应验。梁贞明三年丙子三月,公元916年,“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 据传说,多年后有人在他州又见到了布袋和尚,他依然背着口袋在路上踽踽而行,众信徒皆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真身,所以便在寺庙里为他塑造化身,最早的布袋和尚像便是在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于岳林寺弥勒造像。

在中国佛教史上关于弥勒佛的形像变化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十六国时期,这个时期弥勒的造像还是菩萨状,身披璎珞,头着宝冠,身材苗条修长,容貌亦若早期印度贵族相貌,其姿势均为两脚交叉而坐,人称交脚菩萨。这个形象是据弥勒上生经演化而来,云弥勒本来是人世间的凡夫俗子,由于受到佛的点化,而上升兜率天,变成登十地成等正觉菩萨,为信徒演说佛法,救众生于苦难之中。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北魏时期,弥勒已演变为倚坐式或禅定式的新形象,佛经中说他已由兜率天先到人世间,并接替释迦牟尼佛来为众生说法,这个时期弥勒已成为未来佛。女皇武则天就非常推崇弥勒佛,还将自己暗喻为弥勒转世,以此来赢得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今天四川的乐山大佛石刻以及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中的弥勒造像都还保留着鲜明的唐代风格特征。第三个阶段就是五代、北宋时期了,佛教发展到五代,其教义越来越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诸佛的造像也脱离了早期佛像的威严神秘而逐渐世俗化、人性化,这个时期的弥勒造像就是人们根据契此和尚的形象,将弥勒塑造为一个常常开怀大笑,袒胸露乳、双耳垂肩、盘腿而距的和善的新形象。弥勒佛的世俗化造像的出现,也是表明佛教彻底中国化的完成。

弥勒佛:究竟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处世态度

布袋和尚

宋元以后的中国人非常亲近喜爱弥勒佛,甚至把他当做就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一尊活佛,他的大度,他的乐观,以及他宣扬的摒弃世间一切烦恼的主张均深深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处世态度。这也是今天组成中国人信仰的儒释道三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