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有一場很有意思的橋段。

在科舉考試之前,莊學究精心準備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模擬考試,模考題目是——策論“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

這道模擬考試題目,就跟今天的辯論題一樣,很有話題性。啥意思呢?就是正方和反方都能夠說出個一二三四、子醜寅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也正因為如此,大家各抒己見,高談闊論,大有20世紀80年代全球青年精英“獅城辯論”的風采。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大夥兒的辯論,有嫡長身份的盛家二哥、顧二等自然贊同“立嫡長”,而出生低微的盛家三哥哥自然贊同“立賢能”。

觀眾朋友印象最深的其實是明蘭,明蘭經過嚴謹論述得出一個結論:


立嫡長,立賢能,孰佳?這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命題,而且沒定論就是定論!大丈夫當忠君愛國,不如做個純臣,何必無謂爭執。


有朋友會說了,冰雪聰明的明蘭,這哪裡是辯論,明明就是和稀泥好吧?!

其實不然,明蘭的回答充滿智慧,很有見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

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這個命題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


品《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


《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原文】

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出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品《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

《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背景】

魯惠公是周公的第七世孫,魯隱公的父親。魯惠公的夫人名字很大氣,叫做“孟子”,可惜命不太好,早早地去世了,而且沒有留下一個孩子。魯惠公討了個小老婆聲子,生了一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就是後來的魯隱公。

魯隱公長大成人後,魯惠公張羅著給他娶了一個宋國的美女仲子。誰知道,成親的時候,魯惠公見到仲子美若天仙,下巴都驚掉了,立即決定霸為己有,於是仲子立馬從魯惠公的兒媳婦升級為小老婆,而且地位排在魯隱公的媽媽聲子前面。

沒過多久,仲子就為魯惠公生下了一個漂亮的男孩子,也就是後來的魯桓公。

過了幾年,魯惠公去世了。

這時候,魯隱公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而且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眾多大臣紛紛推舉魯隱公即為。

魯隱公遵從周禮認為弟弟魯恆公地位比自己尊貴,應該由他來即位。不過,大家紛紛勸他,你的弟弟的現在年紀太小,沒辦法擔任國君,還是你來吧!

在這樣的情況下,魯隱公開始走馬上任。而且,從骨子裡,魯隱公就沒想過即位。真是世上最善良的哥哥啊!

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有了著名的《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


品《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


《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賞析】

這篇文章不長,但是步步遞進,層層設問,把魯隱公剛剛攝政時的情況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特別是:

魯隱公為什麼不說“即位”呢?這是為了成全魯隱公的心願。為什麼是成全魯隱公的心願呢?因為魯隱公準備治理好國家,然後把君主之位交還給桓公。為什麼魯隱公要把國家權力交還給魯桓公呢?因為魯桓公雖然年幼卻地位尊貴,魯隱公雖然年長卻地位卑下。

大家於是要問了,魯隱公年紀又大,又賢能,還在國君的位置上,怎麼就不能繼續坐穩龍椅啊?難道這不是天下人的心願嗎?難道這不符合禮數嗎?

問得好!為了回答大夥的疑問,文章在這兒引出了我國傳統文化裡面的一條重要思想:

立正妻的兒子為國君,只看是否年長不看是否賢良;立側室妃妾的兒子為國君,只看地位是否最尊貴,不看年紀大小。

其根源是封建宗法制度——“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換言之,就是以封建宗族的血統關係來劃分階層、分配權利、配置資源、調整利益。


品《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


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


我國曆史上,關於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千年。我們這裡選取幾例來看看:

有人說,秦始皇原本打算千秋萬代坐江山,所以取名為“始皇帝”,哪知道自己兒子手上就把江山給弄丟了。因此,秦始皇不應該廢除嫡長子復甦,改立胡亥為國君!這是一步臭棋!

有人反駁,也不一定啊!英武神勇的漢武帝就不是嫡長子啊,他的豐功偉績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是要立賢能啊!

有人說:是呀是呀,雍正皇帝也不是嫡長子,幹得不是挺好的嗎?

有人道,隋煬帝也不是嫡長子,

把大隋朝都玩沒了!

……

為什麼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呢?還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明蘭說得好:

賢與不賢,易於偽裝,難以分辨,可嫡庶長幼,便是一目瞭然,不必爭執。庶子若是真賢德,便不會為了一己私慾,毀滅家族。反過來說,嫡子掌權,若是能夠約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葆昌盛。

所以,“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這個命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和“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思想,有其時代性。我們要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作為解釋《春秋》的注本,

《公羊傳》以文字見長,文學價值雖然不高,但是對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瞭解先秦時期名物制度和禮儀綱常,是很有益處的。



品《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立嫡長乎,立賢能乎,孰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