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福建福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這裡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交匯融合,湧現出翁承贊、葉向高、隱元禪師等許多先哲名賢,留下了“唐陂、宋橋、元佛、明塔、清寨”等一大批名勝古蹟,孕育了福清人慷慨豪邁、矢志創業的群體特性,鑄就了融和向陽、搏拼天下的新時代福清精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玉融兒女,正奮力建設實力更強、品質更高、民生更優、環境更好的新福清、大福清,在百年史書上寫下璀璨壯麗的詩行。

目前,福清市登記在冊的文物古蹟達41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瑞巖彌勒造像、龍江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瑞雲塔、東關寨、黃閣重綸坊、天寶陂、南少林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全市僅有的2處國寶級文物,都落戶在海口古鎮,頭條號已於4月7日專題推送《全國最大的立體彌勒佛整石造像在哪裡?》,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海口古城圖

海口古鎮

地理優越,水路通衢。位於福清、長樂、平潭三地之要津,扼福清母親河龍江入海口,為“水口圓密”之風水寶地。早在唐代時期,海口就是福建沿海的關防重鎮。到北宋,正式建鎮,為福建省四大古鎮之一。龍江橋建成後,南北兩岸商賈雲集,船隻集聚江口,形成“架屋上山成市井”“無風飄葉”的繁榮景象,人口聚增至10萬以上,她的盛況不亞於當時府、州的治所。清順治4年(1647)一場改朝換代的戰火,清兵屠殺軍民3萬多人,海口城被徹底摧毀。

天風海濤,碧水黛山。有堪與洛陽橋媲美的龍江橋,比肩利橋塔還高八尺的瑞峰塔,“江南第一佛”的彌勒造像,還有“坐龍朝風,左龜右獅”的山川形勝,“三奇七巧”的迷人傳說,戚繼光入閩抗倭的感人故事,更有那古代獨有的魚鹽之利和海上貿易之盛,被稱譽為“小杭州”。明洪武、嘉靖年間分別修建鎮東衛城和民城,構成了“一鎮兩城池”的獨特古風。鎮東衛城是全國的八大衛所之一,與天津衛齊名,史上記載“北有天津衛,南有鎮東衛”之說。

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海口文物、遺址方位圖

地靈人傑,賢才薈萃。古代有“一拂居士”鄭俠、四歲“奇童”蔡伯俙、人臣楷模陳貴誼、為民請命布衣林楊、理學家林亦之,還有造橋建塔兩禪師的釋道懋和釋惠圖、倡建賢廟宇的林有臺、舍地收埋“屠城遺體”的謝名世、《海口特志》編撰者林以寀等;近現代有“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革命先烈陳振先等一批仁人志士,留下可歌可泣的動人詩篇,還有林紹良、林國民、俞雨齡等著名僑領,他們情繫桑梓,慷慨解囊,為推動家鄉事業建設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林浴生《海口賦》

重鎮名揚,西北而望融城,東南以扼龍江。古馗新莊,四會八達,玉轡風檣,集賈通商。袤廣沃野,堪稱魚米之鄉,十里廛 ,足見生髮其昌。溯唐宋當年,三街六巷,接踵駕肩,錦繡撲地,笙簫沸天,極盛時之繁華,歷百代而綿延。

地靈人傑,古賢今英。數亦之其學淵,設以杏壇傳經;崇少穆其功赫,耀及祖德家聲。鬥垣於友,捨生死而後榮,牛宅富亨,率財團以搴旌。

嘗聞七巧三奇,亦智亦慧。山川溢美,文物薈萃。一橋飛架,若彩虹亙海,巨蛟出水。且舉足江橋之上,放眼海天之廣。直欲躡雲跋霧,隨波逐浪,目遐思遠,神怡心曠。至若旭日朝暉,魚躍鳶飛。慕蓑笠而長鈞,賞帆櫓之初催。瑞巖秀色,在林薄之隙,春曉景明,鶯梭燕剪。苔砌蘭階,幽寺險澗。石題元敬餘威,壁鐫台山遺椽。神工鬼斧兮,一尊佛祖,千秋笑臉。觀古人之壯舉,令來者以驚歎。

今之海口,閱滄桑,經陵谷,重見堯天麗日,禹甸風穆。制改革兮勢所趨,民致富兮安而居。至若良辰佳節,暢飲屠蘇,舞獅翻龍,吉慶有餘。樂乎哉,頌中樞之嘉猷,展群黎以歡顏,欣新天之不夜,歌明世而修安。


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指出:“中國古代橋樑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石板梁橋,特別是福建省。在中國的其他地方或國外都找不到和他們相比的”。

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凡是到過福建的人,都會感到‘閩中橋樑甲天下’之說,確非過譽。泉州洛陽橋、漳州江東橋等等甲天下的閩中橋樑,都是福建人民的光榮,中國人民的驕傲。”

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福建古橋地圖

福建地處東南,背山面海,河流發達,雨量充沛,古代修建了大量的跨水橋,產生了高超的建橋技術,創造了燦爛的橋樑文化。許多古橋留存至今天,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以“筏形基礎”聞名的泉州洛陽橋、長度稱世的晉江安平橋、石樑巨大的漳州江東橋,以及採用睡木沉基和梁板結構的福州萬壽橋、保存完好的福清海口龍江橋等。

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福清海口龍江橋

海口龍江橋

龍江橋名聞遐邇,勢若長龍臥波,為海口古鎮南北交通要道。它是福清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樑橋,也是福建省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石橋樑,彌經風雨浸淫,依舊安然如磐,與漳州龍海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合稱“福建省古代四大橋樑”,可以說是中外橋樑建築史上的罕見之作。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議造橋,後鄉人林遷、林霸、陳侈、僧人妙覺等持續募緣建造,於宋宣和六年(1124)竣工,耗資500萬緡(每緡1000文)。初名“螺江橋”,時任龍圖閣學士的林遹為之記。後由提刑學士劉嶠改為“永平橋”。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由里人、少卿林慄根據“江南沙合接龍首”的古讖語,更名為“龍江橋”並一直沿襲至今。

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海口宋橋——龍江橋

龍江橋為座梁式結構,原有42孔,現存40孔,全長476米,寬4.2~5.2米,橋墩高6米,成舟型,兩分水尖間長10米。6條石樑並排鋪設在墩頂帽石上,石樑寬0.6~0.75米,厚0.6~0.9米,每條石樑重約15噸。在石樑之上再橫鋪石橋板,這在古代石橋中並不多見。大小橋總長700多米,雄偉壯觀,氣勢恢弘。橋南建造鎮橋實心石塔兩座,上嵌有“長橋鎮海口,雙塔鎖巨龍”對聯分列左右,塔高50.5米,七級六角,仿樓閣式,須彌座。塔壁每面均有浮雕佛像一尊,頂為葫蘆塔剎,保護完好、風采依舊。塔座、塔身均有人獸花鳥紋飾,典雅別緻,寓意深遠,雕工精細,神態自然。

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鎮橋實心石塔

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船型橋墩

龍江橋頭還有幾塊紀念石碑,鐫刻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民國的400年間重修過程及功德名單。共和國成立後,把第6、7、26孔木橋面改修為石橋面,斷折石樑亦隨毀隨修,可考的累代修葺數十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但均保持原貌。1961年5月,龍江橋被省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濱海古鎮深閨,竟藏有兩個國寶級文物?

古橋碑銘、保護公告

古橋,詩化的符號,滄桑時光裡的那道弧線。走在縱跨南北的古橋上,可以清晰看見橋面上的深深車轍。龍江橋穩重內斂,如同睿智的老者,用896年的默默佇立,向人們講述千百年來古鎮的滄桑故事,成為了遊子們心中永遠的鄉愁和記憶。

極目遠眺,新舊橋的剪影在落日的餘暉中,越發蒼涼精美。進入新時代的龍江橋,正攜手推進海口古鎮開發建設,勾勒一幅連接古老與現代、過去與未來的恢弘曆史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