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詮釋醫者心——援藏醫生李月光專訪

中國西藏網訊 “還好,不算太晚。檢查時發現患者已有腹水,打開腹腔後看到在升結腸部位有一個約10*10*6釐米大小的腫瘤,已經浸出漿膜了。在術前調整時,患者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現象得到了改善、身體達到了一個較好的狀態。這臺手術最後非常順利。”3月中旬,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藏醫院內,近4個小時緊張有序的手術後,首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圓滿成功,又一次填補了昌都市藏醫院的手術空白。記者在電話裡聽到此次手術的主刀醫生、天津市第九批援藏醫療隊成員李月光充滿成功喜悅的聲音。

点滴诠释医者心——援藏医生李月光专访

圖為李月光(中)帶領昌都市藏醫院外科團隊正在為病人施行手術

醫者使命——“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對於李月光來說,“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學生時代便印刻在心裡的座右銘。無論工作在哪裡,他的心中都揣著這個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

2019年,根據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提出的援藏人才需求,天津市委組織部、市衛健委在第九批援藏幹部中精準選派了20名援藏醫務人員,在昌都市開展醫療援藏工作。曾在日本做過訪問學者,有過援助甘肅、新疆經歷的李月光,在接到援藏號召時,很快向天津市南開醫院黨委提交申請報了名。從2019年7月22日起,李月光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藏醫院開始了他的援藏醫療事業。

進藏工作的8個多月,李月光帶著昌都市藏醫院普外科三位藏族徒弟成功完成了各類手術50多臺。每次手術完成後,李月光往往顧不上休息,連夜整理手術資料、病理報告,詳盡記錄手術中的細節,作為普外科醫療檔案和藏族徒弟醫案教材。

2019年未,昌都市藏醫院在前後幾批援藏醫療隊的助力下,晉升為三級甲等民族醫院,李月光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点滴诠释医者心——援藏医生李月光专访

圖為李月光(左二)在查房過程中進行臨床教學

醫者傾心——健康所繫性命相托

“生了病,要開刀,還是去內地穩當。”這是過去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西藏老百姓的慣性思維。可是帶著病痛,千里迢迢到內地尋醫問診,談何容易。2019年10月,家住類烏齊縣的患者羅松益西找到了李月光,經檢查診斷為腹腔內巨大佔位性病變,必須儘快手術。在天津援藏麻醉醫師及其團隊的配合下,李月光主刀打開了這位患者的腹腔,發現患者腹腔內的臟器都被腫瘤擠壓得看不見,腫瘤與臟器密切粘連,不能區分粘連程度,稍有不慎就會引發術中大出血,導致患者休克死亡。就在剝離的過程中,患者左腎門突然出血,壓迫止血無果,嘗試縫扎,但因腫物巨大空間狹小,縫合很難,加之沒有無創傷的線和足夠的血源,極大地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李月光當機立斷將腫物內的部分囊液抽出,有了一定的空間縫扎止血,使手術得以進行。這無疑是對外科醫生膽大心細、冷靜嚴謹素養的一種考驗。

記者從患者家屬那裡瞭解到,羅松益西到昌都市藏醫院接受治療時,腹部的腫瘤已經影響到他的呼吸、睡眠和正常飲食,加上羅松益西的家庭並不富裕。面對這樣的情形,李月光認為帶著巨大腫瘤輾轉就醫並非上策,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儘快把腫瘤切除。他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提請全院組織術前討論,外科、麻醉科、心內科、化驗室等科室醫生共同參與會診。針對患者術中可能會出現的突發情況,李月光和昌都市藏醫院骨幹醫生克珠為首的外科團隊一起詳細擬定了手術方案,還遠程聯繫了天津市南開醫院、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的專家共同會診。

經過近十個小時的手術,六公斤多的腫瘤從病患身體內成功切除。

援藏8個多月來,前來找李月光看病的患者日漸增多,其中,因患膽管癌施行膽管ROUX-en-Y吻合術的老阿媽,讓大夥兒都記憶猶新。那時第九批援藏醫療隊剛到昌都不久,李月光回憶說:“阿媽術前膽紅素水平很高,應該先微創減黃,後行手術治療,減少病人手術風險,術後恢復也快。但當時醫院沒有術前微創減黃,只好直接手術治療,這就增加了手術的風險。不過,手術成功,預後良好。”

和李月光同批援藏的隊員回憶,老阿媽手術及恢復期間,李月光都帶著他的團隊守在醫院,術後抗感染、切口換藥、引流管護理、營養支持……

点滴诠释医者心——援藏医生李月光专访

圖為李月光(左一)正在為三位徒弟講課

醫者心願——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一年前,天津市南開醫院的同事們知道李月光報名參加援藏醫療隊後,跟他開玩笑:“援甘、援疆,這次去援藏,你這是大滿貫啊!”李月光笑而不語,他的心思藏在這個大滿貫背後。

援藏期間,李月光從接診的病人中發現,很多病人生了病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真正拖不下去了才急著趕往醫院。“部分藏族群眾對疾病認識不科學,不及時就醫,這是不可行的。樹立正確的醫療觀念非常重要。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才找我們,處理起來相對來講就會比較棘手,這也是我的最大感受。”

每當看到被耽誤最佳治療期的病人,看到很多患者被建議送到內地治療的時候。李月光都在思考:如何幫病人搶到最佳治療期?如何為當地百姓建立“早預防、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的醫療觀念?如何提升醫療技術?還缺什麼醫療設備?如何能慢慢實現很多疾病不出西藏就能得到救治的心願?援藏不只是輸血,更關鍵的是造血。造血就是要為當地醫院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這才是李月光最大的願望。

目前,昌都市藏醫院普外科已經填補了6項本院醫療手術的空白,按照我國目前整體的醫學水平來講,其中有些手術算不上大手術,但對昌都市藏醫院而言都是關鍵的突破。李月光對記者說:“一個醫院的水平,需要多科室共同協作,單就一個學科、一兩個人,想要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是很難的。昌都市藏醫院是集臨床藏醫診療,西醫綜合治療,以藏醫藏藥為特色的綜合醫院。進一步提升整體醫療水平,就能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

如今,西藏自治區實行的農牧區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等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牧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特別是農牧民醫保,大病住院按比例報銷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牧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風險。但百姓醫療觀念保守、醫療條件趕不上醫療需求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也導致當地治療滯後。李月光用經濟學"木桶理論"的眼光盯住了這塊"短板"。他告訴記者:“我有一個心願,就是能夠在援藏期間,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可能地提高我們昌都市藏醫院的醫療水平,至少能夠和內地同級省份的醫療條件一樣。這樣百姓對自己身體疾病的治癒也會越來越有信心。”

克珠是昌都市藏醫院的外科主任、藏醫主治醫師,也是該醫院的學術帶頭人,如今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就是李月光的大徒弟。大小几十臺手術的實戰演練、每日重複查房時的臨床經驗傳授、一週一次的專題講座,讓克珠獲益匪淺。每一次手術都能通過李月光“師帶徒”的方式,學會手術的操作細節及其醫學理論。看到克珠能獨立完成膽囊切除等外科手術的那一刻,李月光高興得像個孩子。

“我想我這輩子都會與我的手術刀不離不棄了。在昌都市藏醫院,我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所有的經驗,一點不剩留在這裡。眼下,先讓我的三位徒弟成為種子隊員,從而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這是我的理想。如果將來援藏期滿了,還有需要,我會毫不猶豫地服從組織安排,繼續留在這裡。”

當記者問及,一位病人把所有生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感受?李月光告訴記者,藏族老百姓特別善良、淳樸,治好了一場感冒都是千恩萬謝。他們是打心眼兒裡視醫生為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我怎能不為他們付出我全部力量。(中國西藏網記者/澤仁措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