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4月14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新聞發佈會。會上明確了浙江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範圍。

寧波市的海曙區、江北區、鎮海區、北侖區、鄞州區、餘姚市全部被納入了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核心區。

東臨大海,城內三江環繞,河道縱橫的寧波,自古以來與水為伴,因水而繁榮。關於大運河(寧波段)的遺產,記者專訪了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保專家,相關專家從春秋時期說起,從三江口到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從浙東運河寧波段到大、小西壩與壓賽堰遺址,大運河托起寧波的水路運輸,與寧波城一同發展。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甬江入海口

三江口:

是大運河終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連接點

慶安會館的大門出發,穿過馬路來到對面的江濱公園,遠遠地就能看到一座巨錨造型,上面用中英文刻著“世界遺產”的雕塑。它是大運河寧波段“世界遺產”雕塑中標誌性的一個。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世界遺產”雕塑 (張培堅 攝)

在公園內眺目遠望,不遠處的姚江、奉化江匯合成甬江,江水滾滾向東,流入東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保專家告訴記者,三江口(慶安會館)是中國大運河整體的終點,也是大運河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

在寧波人心中有著特殊地位的三江口,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先民居住在這裡。公元6世紀,甬江流域的港口開始東遷至三江口地區,成為明州城(即今寧波)的前身。唐長慶元年(821年),明州州治移至三江口,標誌著寧波建城之始,寧波城市中心從此確立在三江口。寧波港口最早的位置也位於三江口西岸。宋代,浙東運河全線貫通後,到達寧波的內河航船,一般從三江口換乘海船經甬江出海。同樣,進港的海船(包括從日本、高麗來的海船),在寧波駐泊後,改乘內河船,經浙東運河至杭州,與江南運河對接。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慶安會館全景圖

坐落於奉化江、餘姚江、甬江匯合的三江口東岸的慶安會館,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至咸豐三年(1850-1853)。其被稱為“北號會館”,是寧波行駛北方舶商航工聚會、辦公、議事之場所,後逐步演變為商人們存貨、居住、聯絡的重要場所,為我國“七大會館”之一,是研究媽祖文化和我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史的實物例證,是寧波作為港口城市的歷史證和標誌性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

始建宋代,至今仍有通航能力

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的餘姚部分,始建於宋代(公元10~13世紀),由湖塘江、馬渚中河構成,西起長壩,一路向東方流去,過斗門曹墅橋匯入姚江,全長11.4公里,河寬40-60米,水深2-3米,為姚江最大的支流。

文保專家告訴記者,該段運河建造時,設計師和工人們利用當地的湖泊沼澤,再度開發、整理後形成後來可以通行船隻的運河。沿途有牟山江、青山港、獎嘉隆江、賀墅江等水域匯入,河道北側為姚西最大的湖泊牟山湖。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虞餘運河至今可以通行船隻。

歷史上的餘姚段不僅溝通曹娥江和姚江,還對於促進沿線城鎮的繁榮發揮著重要作用,造就了馬渚集鎮的興旺。千年前的古代運河,依舊滋養著一方水土。走在如今的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兩岸,這裡保留著運河村鎮淳樸的自然風貌。“航道規劃等級為六級,餘姚段現狀等級為準七級,航運功能較古代已減弱,仍然可通航50噸級以下船舶。斗門老閘、斗門新閘、西橫河閘等水利航運設施還能使用。”文保專家介紹道。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虞餘運河馬渚河段兩岸市集興旺。

浙東運河寧波段:

到明州府城前的最後一段航程

西起丈亭經慈城、向南抵小西壩的浙東運河寧波段,是宋代(公元10~13世紀)浙東運河黃金時期開鑿的航道。據文史專家考據,這段航道的開鑿取代了丈亭以東姚江自然段,避免海潮對航運的影響。河道中包括基本人工化的慈江、剎子港河段,總長約23千米,是浙東運河從西往東到達明州府城的最後一段運河航程,因此也稱為古浙東運河的末段。

浙東運河寧波段中有一處名為剎子港(剎子浦),現稱官山河,是溝通慈江和姚江的直河。南宋丞相制使吳潛於寶祐五年(1257)修築疏浚而成,並在剎子浦的南端建小西壩,隔江與鄞縣的大西壩對接。慈溪古縣可直接通過這段人工河到達三江口。由於姚江屬於潮汐江,水運條件並不穩定,該河段通航後,對當時的漕運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該段河道兩邊建設情況複雜,建議以保護範圍50米為界,儘快建立兩岸綠化景觀帶,並至剎子港與慈江相接,結合沿線古村、鎮的歷史記憶,形成運河兩岸綠化廊道。”專家建議道。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西塘河上仍有船隻經過。

浙東運河寧波段,這種自然江河與人工塘河並行結合、複線運行、因勢取捨的設計、構築理念與航運方式,正是寧波地區古代航運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徵,體現了線路規劃的科學性。

大、小西壩與壓賽堰遺址

組成姚江水利航運設施

除了以點到點的河道、河段,寧波還有許多關於大運河的歷史遺址,包括大西壩、小西壩舊址及壓賽堰遺址組成的姚江水利航運設施。

大西壩,位於鄞州區高橋鎮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大西壩村東側,南北向橫跨於大西壩河上。大西壩是控制姚江與大西壩河水位的重要水利設施之一,是內河船舶進出姚江的必經之路。史稱“四明鎖鑰”的大西壩,是浙東運河的“航運咽喉”,古壩僅存舊址,現存大西壩閘為20世紀60年代所建。從遠處看去,壩閘被鬱鬱蔥蔥的植被所包圍,走近細瞧,由碶閘、橋及管理用房三部分組成,宋代和清代的石坎,及近現代的船壩和碶閘得以保留。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如今的大西壩。

位於江北慈城鎮前洋村的小西壩,是剎子港與姚江連接處,隔姚江與鄞縣(現海曙)的大西壩對接,是浙東運河寧波段末端。“古時,小西壩隔江與鄞縣的大西壩對接,是古時船隻往來慈江、姚江的必經之處,現古壩僅存舊址。小西壩等航運水利設施,通過各水利系統聯合運用和嚴格的管理措施,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

至於壓賽堰遺址,距寧波市中心4公里,位於江北區孔浦街道西管小區以南的倪家堰河與姚江交匯口,是一座建在外江與內河之間的重要水利設施。

據史料記載,壓賽堰於宋代已經建成,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加固重修。現存堰壩自北向南由五眼碶、船閘、郭公碶三個單體組成,佔地面積約650平方米。過船壩兩側還有清代、民國時期的題刻。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慈城古鎮

作為浙東運河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水利樞紐,壓賽堰以其完整的堰、壩水工體系,展示著寧波歷代對姚江阻鹹蓄淡、防洪排澇、農業灌溉和運河運輸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聞多一點

大運河(寧波段)屬浙東運河,位於中國大運河最南端。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基本形成於晉代,並於宋代進入黃金時期,至今仍在發揮重要的航運水利功能。西接上虞,流經餘姚、慈城、寧波城區,向東匯入甬江入海,是中國大運河內河航運通道與外海連接的紐帶。主要包括虞甬運河、姚江-甬江、慈江-剎子港-西塘河等潮汐江航道與避潮航道。此外還有幾條重要的支線運河如十八里河、城河、內河。運河正河152公里(含遺產河道34.4公里),支線179公里,合計331公里。

2014年6月22日,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大運河”申遺成功,寧波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行列。

昔日,千年大運河滋潤寧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處遺址列入保護、規劃與傳承

大運河(寧波段)遺產點段位置圖

記者 朱立奇 通訊員 楊曉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