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諸王與燕王朱棣的“靖難”

朱元璋重建分封制

朱元璋對歷代皇族的宗室制度有過深刻的剖析,他以“一切鑑前代之失”的目標來構建明朝宗室:既要避免像唐、宋時期的宗室一般手中沒有任何權力,導致皇室孤微;又要防止像漢、晉宗室一般手中兵權過重,導致枝強幹弱。因此他賦予宗室必要的軍事職權,讓藩王永駐要害之地,但又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嚴格的限制,最終使得朱氏皇族萬世流傳。


朱元璋分封諸王與燕王朱棣的“靖難”

周朝諸侯國

朱元璋為了朱家江山永固可謂算盡機關,為防止朝中權臣篡位,他規定諸王可直接上疏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甚至可以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平定國難”),燕王朱棣也正是以此為理由發動“靖難之役”。同時朱元璋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威脅中央,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

洪武三年( 1370) 四月,朱元璋以“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的名義首次分封朱氏諸王,九個兒子分別被冊封為親王,唯一的侄孫朱守謙被冊封為靖江王。這些藩王分別駐守在全國各要害之地,對外以加強邊防,對內則以藩屏朱家皇位。明朝的藩王們雖然沒有對封地的管治權,但其擁有龐大的護衛軍隊以及各項特權,在地方權勢很大,史載:“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明史》列傳四)受封遼東的寧王朱權更是:“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明史》卷七)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早在洪武元年( 1368)被 冊立為皇太子;二子朱樉封為秦王,封地在西安;三哥朱棡封為晉王,封地在太原;而第四個兒子朱棣則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朱元璋分封的的諸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三王受封之初,朱元璋還沒有對武人勳貴集團進行清洗,所以三王雖然對武將有一定的監督節制之權,但還沒有直接掌握大量軍隊。洪武十八年徐達病逝後,明朝北方的軍權由傅友德、馮勝和藍玉等人掌控,但朱元璋在“胡惟庸案”、“藍玉案”中大肆殺戮開國功臣,因此北方軍權逐漸落在宗室諸王手中,諸王(三王為主)“權崇制命,勢匹撫軍”、“擁節旄之重,握精銳之師,鎮撫邦國,徼巡邊陲”。

因此掌握重兵的王爺們成為一方諸侯,而其中最為出色的朱棣更是備受朱元璋的器重,例如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朱元璋“

詔燕王及晉王分道伐虜,命潁國公傅友德等赴北平訓練兵馬,聽燕王節制……”。此次出兵燕王一路大獲全勝,而晉王一路無功而還,因此朱元璋對群臣說: “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


朱元璋分封諸王與燕王朱棣的“靖難”

清代繪製的明惠宗讓皇帝畫像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的長子皇太子朱標病死,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繼位。朱允炆即位後發佈朱元璋的遺詔,下令諸王留在各自的封地,不要擅自趕赴南京;而已經前來奔喪的燕王朱棣,在半路上也被命令返回,此舉引發諸王不滿。

朱允炆深感他的叔父們所擁有的龐大勢力以及諸王擁有軍權對他構成潛在威脅,因此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史載:“謂子澄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對曰:“不敢忘。”於是始與泰建削藩之議。”在削藩順序上,兵部尚書齊泰認為應該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認為燕王有功無過,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


朱元璋分封諸王與燕王朱棣的“靖難”

清《吳郡名賢圖傳贊》卷四載《黃忠愨像》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七月,朱允炆先將矛頭對準他的五叔周王,“乃廢周王為庶人,徙蒙化,置世子臨安”,隨後又於建文元年( 1399) 正月“廢代王桂為庶人,幽於大同”,二月“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吏士”,四月“湘王柏自焚而死”,五月“廢齊王榑為庶人,留京師”,六月“廢岷王楩為庶人,徙漳州”。隨著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朱棣也感到危機臨頭。

朱棣並不打算坐以待斃,他在和尚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的名義起兵造反(之所以說是造反,是因為朱元璋編纂的《皇明祖訓》中規定“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而朱棣則是在沒有“天子密詔”的情況下起兵的,雖然他的幌子是“誅齊黃、清君側”)

朱棣起兵後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採取靈活戰略,在幾次大戰中消滅中央軍主力,最終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成功奪得皇位。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在大一統王朝時期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絕無僅有。


朱元璋分封諸王與燕王朱棣的“靖難”

靖難之役示意圖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之時屢出昏招、優柔寡斷,戰爭爆發後又用人不當,最終被朱棣以武力挑落。朱棣稱帝后繼續削藩,他效仿漢武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做法,大量分封現有藩王的兒子為新的藩王,使其封地越來越小,同時將北方邊境和西南邊境的寧王、遼王、谷王、岷王、韓王等藩王改封到南昌、荊州、長沙、武岡、平涼等內地。此外,對藩王們採取“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方法,先後廢除了齊王朱榑、谷王朱橞、安王朱楹、郢王朱棟等。

參考文獻:

《皇明祖訓》 朱元璋等 明朝

《明通鑑》夏燮 清朝

《國榷》談遷 明朝末年

《明史》 張廷玉等 清朝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