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TA的历史,你就知道现在的“碧水绕长安”有多美

“说西安,绕不开城墙。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古城魅力的,是西安。”贾平凹曾这样说。


当众多新型城市正一天天成为钢铁森林时,西安依旧保留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韵——古老的西安城墙,厚重的历史,历久弥新,古韵生香,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如何将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彰显新时代的西安精神,考验着决策者的魄力。


西安城墙不仅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迹,还与城市生活紧紧连接,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标识。


西安人的一天,是从城墙开始的。


散散步、遛遛鸟、吼吼秦腔、下下象棋、会会老友,再用各种姿势活动胳膊腿儿,这几乎成了每个在城墙根下锻炼的人的标配。护城河、环城公园也成为西安人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今天城墙君就来和大家一起探秘护城河,我们先从历史说起。

读懂TA的历史,你就知道现在的“碧水绕长安”有多美

1921年西安城墙南门

《探秘护城河》

第一期——护城河的历史

现在开始


唐末初掘:从无到有


唐末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三月,长安城的建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外郭城与宫城,仅以皇城改筑为新城。


在此之前,皇城属于内城,是大城中的子城,位于隋唐长安城北部的中心地区。当时的长安城只在外郭城墙外环掘了一条城壕,而在皇城的城墙外围是没有护城河的。


经过本次改筑,新城(即原皇城)由以前的内城变成了外围城。出于城市防御的需要,韩建命人在新城的城墙外,绕城墙一圈挖了道护城河。这就是西安护城河的早期工程。

读懂TA的历史,你就知道现在的“碧水绕长安”有多美

1911年北美瑞挪会传教士拍摄的西安城墙南门与护城河

历代沿用:多次疏浚


五代、宋、金、元的府城(或路城)一直沿用了这条护城河,且多次疏浚、导水入壕,可见当时地方官员对护城河防御功能的高度重视。


比如,宋代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兴府(今西安)府城井泉大半咸苦,居民无法饮用,护城河有壕无水,知府陈尧咨上奏真宗,请求疏凿龙首渠西渠,引浐水入城,并灌注护城河。


同时,陈尧咨依照唐代旧迹,分出部分龙首渠水注入兴庆池,使五代时逐渐干涸的兴庆池,重新恢复为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之地。


读懂TA的历史,你就知道现在的“碧水绕长安”有多美

西安城墙南门历史照片

读懂TA的历史,你就知道现在的“碧水绕长安”有多美

1921年西安城墙护城河

明代拓掘:从有到优


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护城河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


这年正月,宋国公冯胜奉朱元璋旨意,“往陕西修城池”。具体而言,就是将西安城墙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北两面拓筑。


随着城墙外移、城周规模扩大,护城河也被延长拓掘了。拓掘后的护城河,位于城墙外侧20米至60米处,壕深2丈,同样是环城一周,共长4500丈,比城墙的周长长了近200丈。

读懂TA的历史,你就知道现在的“碧水绕长安”有多美

清末北美瑞挪会传教士白锦荣摄

另外,护城河内,沿着河岸还砌有一条高6尺、厚2尺的壕墙。它外逼城壕、内为夹道,增强了护城河的防御作战能力。


此后,清代在沿用明代护城河时,也分别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年(1737年)、同治二年(1863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等多次疏浚护城河。


而康熙元年(1662年),陕西总督白如梅与巡抚贾汉复主持的疏浚,将西安护城河加深至3丈。


更大的修建则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全面疏浚护城河,并把河道拓掘到深3丈4尺、面宽6丈、底宽3丈。


据史料记载,仅此一项工程就耗银8000余两,为日后的护城河规模打下了扎实基础。

读懂TA的历史,你就知道现在的“碧水绕长安”有多美

以上就是护城河的历史,下期我们接着讲抛去战事痕迹的护城河,经过怎样的清淤改造,变成了如今西安城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读懂TA的历史,你就知道现在的“碧水绕长安”有多美

1911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祁仰德拍摄的南门

贾平凹曾在《西安这座城》中写道:“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


今天,历史悠久、水深壕阔的护城河,虽已卸下御敌大任,却仍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生态意义等,继续为大西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通过各方的努力,如今护城河已经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波碧水绕长安”的美景也从诗词中真正走入了人们的视野里,而这样的努力与改变仍在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