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陵一座都没被盗过,清朝的皇陵却被大规模地盗窃?

易水渡


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我全都亲自去过,一些开放的地宫也都亲手触摸过,下面我用亲身经历聊聊为何明陵基本没被盗,清代皇陵很多被盗的现象。

首先盘点一下明代皇陵有那些,它们是由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的皇陵群组成,到目前为止,这些明代的皇陵除了崇祯的陵由于没时间建造而放入贵妃墓而被盗扰外,还有就是官方主动挖掘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其他的确实都处于原装未开封的状态。

(此为明陵金刚墙,极厚)

而清代入关后的皇陵主要分为两大建筑群,一个是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埋葬有雍正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光绪皇帝,一个是位于河北唐山马兰峪的清东陵,埋葬有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清陵被盗掘的主要就是清东陵,目前已知被盗的皇帝陵有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顺治由于火葬没有随葬品而幸免被盗。

(清陵的金刚墙就很薄,这是乾隆地宫的入口)

经过实地考察开启的明定陵和清裕陵地宫。笔者认为明代皇帝未被盗主要有2个原因

1,政治原因,明陵在新朝清代被官方妥善的保护了,而且还增派守灵人员进行日常的维护。

2,陵寝构造,明陵地宫相对于清陵来说,要深很多,而且构造更为坚固,最主要的是明陵的入口极为难找,它没有像清陵一样全部设在宝城哑巴院的影壁下面,而是不固定的设在某处,且非常深,当年郭沫若发掘长陵足足用了一个多月,竟然连墓道口都没找到,要知道这可是官方大张旗鼓的发掘都是如此,可想盗墓贼更是不可能完成这个工程了,就算是定陵的入口,要不是考古人员走了狗屎运,发现了指路石,照样也找不到入口。而清代皇陵只要盗了一个,其他的全部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清东陵大部分都被盗的原因,因为太好盗了。

(乾隆地宫构造,入口全在哑巴院影壁下面)

(明定陵的构造,很复杂)


老猪的碎碎念


同样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对完整,而清东陵却被大规模地盗掘,为何差别就这么大呢?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中清东陵惨遭盗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报应。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选址好,明十三陵坐落于现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天安门也只有五十公里,距离北京城区比较近,在众人的视线之下,盗墓贼不敢公开地盗掘;反观清东陵距离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民国初年哪里盗贼横行,给了盗墓贼可乘之机。

二、不得不承认清朝对明十三陵的保护功不可没,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后,清军入关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头,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笼络人心,清朝的皇帝不仅对明朝的皇帝进行了祭拜,还派兵进行了保护。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体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坚固异常,以万历皇帝的定陵为例就地宫就深达27米,考古队为了寻找地宫入口就大费周章,整个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东陵可谓偷工减料,地宫只有十几米,并且墓道简单,几包炸药就解决了问题;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对汉人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统治,满清误国,汉人早就对其恨之入骨,挖掘清东陵完全没有负罪感,而且还是为了报仇雪恨。反观明十三陵,汉人还是比较敬畏的,并且有清东陵这块肥肉,肯定是先干清东陵了。并且正是由于清东陵惨遭盗掘,也使得当时的政府加强对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护。



实际上,明十三陵的定陵虽然逃过了盗墓贼的毒手,但逃不过那个郭姓的盗墓狂人。明朝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可谓考古界的永远的痛,当考古人员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后,精美的龙袍等丝织品迅速氧化,成为碎片,令人痛心。后来,万历皇帝以及皇后的尸骨更是被焚毁,真是惨不忍睹呀!

总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的结果。而反观清东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当年孙殿英在清东陵大肆盗窃,一帮没什么盗墓经验的军阀都能轻松打开皇陵。除了地宫之中没有财宝的顺治帝陵墓,其他清东陵的帝陵都遭到了洗劫。此事之后社会各界轰动,溥仪和满清遗老对孙殿英恨得牙痒痒。且听人孙殿英怎么解释:我是为我祖宗三代报仇,我对得起我大汉同胞!如果孙殿英盗的是明朝皇陵,他还有底气喊出这样的一段话吗?

盗墓贼之所以不盗明朝皇帝的墓,因为在汉民族感情极为敏感的清朝,明朝皇帝的陵墓就是一种精神象征。就连当年顺治帝都不敢将明朝的皇陵怎么样,还曾公祭十三陵,为崇祯皇帝单独立碑,目的就是为了安抚汉民和留用的明朝官员。清朝历代皇帝对十三陵采取了保护措施,还安排了专门的太监去看守十三陵,避免十三陵被盗,就连十三陵之中的树木都是要保护好的。

另外,十三陵的防盗措施做得十分坚固,盗墓贼就连入口都找不到。清朝当年大肆屠杀汉人,导致很多匠人的手艺失传,等到清朝皇帝自己想要修墓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当年给明朝皇帝修建王陵顶级匠人了。

从朱元璋的陵墓开始,明朝历代所用的材料都十分坚固,布局也是极其精妙,想要盗墓除非用炸药去炸开。而十三陵所在的地区并不荒凉,四周也有人烟。在这种地方大肆盗取皇陵,肯定会有人发现,着实不好下手。而清东陵是在深山老林之中,军阀只要将山圈起来,不声不响将陵墓之中的财宝搬出来就是了。

明十三陵如此伟大的建筑逃过了两朝盗墓贼的破坏,但是却有一座皇陵毁在了郭沫若的自负之下。1956年,郭沫若数次请求上级挖掘永乐皇帝的陵墓,在被批准之后,他带着考古队怀揣着十二分的热情投入了帝陵的挖掘之中。但是挖掘的难度比他想象之中要大了许多,郭沫若最终只得暂时放弃永乐皇帝,而改去挖万历的定陵。

郭沫若为了找寻能够进入定陵的入口大费周章,再还没有进入地宫之前,定陵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坍塌。郭沫若终于看到了他心心念念想要看到的明朝皇帝,但是万历和皇后身上珍贵的龙袍敛服,在接触到空气之后迅速氧化。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过关,大部分的文物都在很短的时间之间被损坏殆尽。


木剑温不胜


明朝的皇帝中,朱元璋的孝陵位于南京,地宫保存完好。其余除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以外,皆葬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宫也是保存完好。

但是其中的明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在1956年时被考古工作者开启,绝大多数珍贵文物被保存完好,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也有少许文物遭受损坏。也正因为此,当时国家便停止了对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之乾陵的考古发掘。

明皇陵地上建筑在多个时期遭到损坏,最著名的便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的所作所为。总体来说,明朝诸陵保存还是完好的。这和清朝入关后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时,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独明皇陵是例外,满清在当时虽被视为异族,但在保护前朝皇陵这一点上,却做得十分地道的,令人敬佩。

清朝皇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老佛爷”慈禧太后。而清西陵则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其中,除顺治,雍正,嘉庆,道光4帝陵寝以外,其余诸皇陵及后妃墓皆已被盗,许多珍贵文物下落不明。比如康熙皇帝的尸骨竟然浸泡于泥水之中数十年无人管,也实在骇人。

清朝帝陵多被盗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的将近半个世纪中,中华大地狼烟四起,群魔乱舞,盗墓猖狂。再加上由于清朝是异族统治,因此其帝陵多被盗也就不足为怪了。


同济天下


九十年前,孙殿英在连挖了两座帝后陵墓后当即震动了天下,受到了许多人的声讨,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们,熊熊的怒火在他们的胸膛炸裂着,使得他们无法平息自己的气愤。


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盗,孙殿英本来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里面的金银珠宝通通都搬得一干二净。

当时他们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过在发现康熙陵墓里面全都是积水和恶臭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继续挖下去,因为当时时间紧迫,于是他们在连挖了两处陵墓后,就撤退了出去。

孙殿英之所以能挖清东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势非常混乱,清东陵距离北京又有一段距离,所以孙殿英才能在蒋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时候监守自盗,挖了清东陵。


清东陵在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没有被盗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会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战乱。

在溥仪退位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了北方,因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给当时的清朝遗老遗少们很多的优待。

他们每段时间都会给溥仪调拨大量的生活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清东陵、清西陵的保护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后的北洋军阀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并被炸死在皇姑屯后,国民政府统治起了关内的大片土地,虽然他们和满清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但因为自古所有正统王朝都不会掘人祖坟的原因,所以为了道义,国民政府也保护起了清东陵。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逼北京一带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动清东陵,因为溥仪当时正在他们的满洲国里当着傀儡皇帝,所以他们是根本不可能会动清朝皇陵的。

清东陵的第二次被盗是在日本投降后,当时国内爆发了内战,没有人顾得上清东陵,所以清东陵被一群土匪光顾了,他们找到了曾经被孙殿英挖开的康熙陵墓地宫,进入了积水众多、臭气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对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没有被盗的几个重要原因

清东陵的位置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并不在北京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在战乱的时候很容易被盗,与此同时清西陵也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几处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则坐落在北京周围,北京因为重要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无论发生再大的战乱,都必定有一方会入主北京,在他们入主北京的时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们没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绝对没有盗匪敢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动明十三陵,这就是民国时期清东陵被盗、明13陵没被盗的原因。

而在明朝灭亡后的历史中,李自成正忙着在北京城内抢劫官员大户们的财产以及准备出兵解决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因此没有对明朝的皇陵动手。

而满清就不同了,他们为了能取信于汉人、减少汉人的抵抗,所以他们没有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山海关,他们是打着帮明朝报仇、平息战乱的名号进入中原的,在他们的口号中,他们的身份是正统的,因此,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统,盗墓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是不会干的。

虽然明朝皇陵与日本人的关系没有清朝皇陵那么密切,但因为日本人当时是打着要打造一个“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是用着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号占领北京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动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没有被盗,但是却被挖掘过

不过虽然说明朝的皇陵没有被盗,但是被挖开的却有一个,这个皇陵就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这个项目的是吴晗和郭沫若。

这次项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过因为当时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术不成熟、会破坏文物的原因反对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极高的吴晗拉入了这次行动中,以此堵住众人的反对声。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并不是万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但是因为朱棣陵墓太过宏大、太过复杂的原因,当时考古界没有挖这类皇陵的经验,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下,郭沫若决定找一个简单一点又与朱棣陵结构差不多的皇陵试试手,所以万历皇帝就悲催了。

在万历皇陵被挖开后,因为当时技术真的非常的落后,所以当时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过后,出现了很多的损坏,而也因为数年后特殊年代的大动荡,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妻子的骸骨被人们当众烧掉了,落得一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如果不是当时国家的大佬意识到技术真的不到位的话,可能到时候被破坏的就不止万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为在挖了万历皇帝陵墓后,郭沫若又继续申请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项目,不过被当时明智的大佬给否决掉了。

所以说明朝皇陵之所以没有被盗,是因为距离北京比较近,容易受到保护,不像清东陵、清西陵那样距离北京有着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至于很多人说的什么满汉之分我觉得是不合理的,因为土匪真的需要钱的话,他们不可能会去管你是满人皇帝还是汉人皇帝,只要有钱、他们有能力发掘,他们都是会毫不犹豫出手的,历史已经说明了一切。


孤客生


回答问题前先简要回顾一下明、清两朝皇家陵寝。

明朝(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1398年,时年71岁的朱元璋病逝于南京,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其陵称之为“明孝陵”。朱元璋也是大明王朝历代皇帝之中唯一葬于南京的。

朱元璋死后,其子永乐皇帝即明成祖从其侄子手中夺取皇位,并迁都北京。朱棣在北京称帝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一方面修造了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另一方面也开始谋划自己身后的万年吉地。

在经过堪舆大家的精心找寻,并经朱棣同意之后,明王朝开始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为朱棣修造皇陵。

遵从中国历代“子随父葬”这一历史规制,明王朝先后在天寿山南麓修造了十三座帝王陵寝,后世将这十三座明帝陵统称“十三陵”。他们依次分别是:

明成祖长陵、明仁宗献陵、明宣宗景陵、明英宗裕陵、明宪宗茂陵、明孝宗泰陵、明武宗康陵、明世宗永陵、明穆宗昭陵、明神宗定陵、明光宗庆陵、明熹宗德陵、明毅宗思陵。

明十三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帝后陵寝数量最多的皇家陵园建筑群。

纵观整个十三陵,除万历皇帝定陵因考古原因被打开发掘外,其余保存基本完好。

(明十三陵)

清朝(关外三陵,关内清东陵、清西陵)

关外三陵(又称盛京三陵):清太祖努尔哈赤福陵、清太宗皇太极昭陵以及埋葬清王朝六位先祖的清永陵。

关内含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顺治皇帝孝陵、康熙皇帝景陵、乾隆皇帝裕陵、咸丰皇帝定陵、同治皇帝惠陵。此外还包括三座帝后陵寝。它们依次是清初开国太后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咸丰皇帝的两宫太后,即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以及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嘉庆皇帝昌陵、道光皇帝穆陵、光绪皇帝崇陵。

整个清朝帝陵,除关外三陵没被大规模破坏盗掘外,其余关内二陵皆遭遇过大规模盗陵事件。不仅地宫珍贵随葬品被洗劫一空,陵墓主人的尸体更是惨遭羞辱。

尤其是清东陵,清东陵除顺治皇帝孝陵未被打开地宫外,其余皇帝及部分帝后陵寝均遭巨大破坏。

而清西陵目前只有光绪皇帝的崇陵被盗掘破坏过。

————————————————————————

再回到题干上来。

明朝皇陵相对于清朝皇陵来说保存较好,没被大规模盗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地理位置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距离市区仅50公里,历代以来均属北京地界管辖。而清朝无论是清东陵还是清西陵离北京都在120公里以上,且都不属于北京管辖地界。

天高皇帝远!

相较于明十三陵,清东西二陵显然不占地理优势。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个传统,那就是后继王朝灭掉前代以后,对前王朝所遗留帝王陵墓都是持保护的态度。一来可以收买人心,显示他们的气度,对王朝统治起到积极作用;二来,也是为自己后世着想。将心比心,万一自己王朝覆灭,后代也能像他们一样不破坏自己之前的帝王陵。为此朱元璋甚至曾下令对于盗掘皇陵者一律以凌迟处死甚至灭族的刑法处置!

靠近天子脚下,十三陵自从其建成到新中国成立这几百年的时间之内。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乱时代,它都在当朝统治者的眼皮子底下。所以说它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当世统治者马上知晓,在如此情况下想不动声色的大规模盗掘皇陵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时代背景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吊死在煤山之上,壮烈殉国。

明忘之后,清朝建立。由于清朝是关外的一支少数民族出身,故清朝初年当时的满汉矛盾异常尖锐。

清初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夺取明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在他们入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积极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及知识分子为清廷效力。为此他们定鼎北京之后,即以帝王之礼重新厚葬了明末代皇帝崇祯,并下令对明朝其余帝陵(明孝陵和十三陵)严加保护。

終有清一朝,明皇陵再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而返观晚清所处的时代又不同了。

晚清覆灭,民国初肇。国民政府虽然下令对清皇陵采取保护措施,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纵使民国政府有心保护,但因缺乏有效的统治,甚至有些地方成无政府状态。最终才使得孙殿英这一类的军阀趁虚而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盗掘清东陵,而远在清西陵的光绪皇帝崇陵亦是在此大背景之下被盗。

三、陵墓建筑构造差距

清朝虽承袭明朝建陵风格,但在实际建造时还是有不小差距。

首先,明朝皇陵的地面最重要部分建筑——宝成相对于清皇陵来说更大。

这样就使得后来人更难寻找宝成下面的地宫入口。即便在建国后国家挖掘十三陵时,首先想到挖掘的并不是万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结果耗时一年也没有找到其地宫入口,最后只能是另寻其他目标。而清皇陵由于宝成面积较小,使后来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墓者很快即找到了地宫入口,然后以烈性炸药炸开。

其次,明皇陵的地宫深入地下的深度普遍要远大于清皇陵。一个深埋地下,一个浅埋地下,那个易盗,那个难盗,立见分晓。且通往地宫的墓道,明皇陵弯曲深入,而清皇陵则是笔直直下。

现成的例子就是明万历皇帝的地宫深入地下达27米深,接近9层楼的高度;而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离地面只有不到10米,顶多3层楼高。


(乾隆皇帝裕陵地宫)

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外,清东陵及清西陵部分陵墓主人在葬入陵寝时间很短后清廷就灭亡了。而伴随着陵墓主人一起下葬的都有价值连城的珍贵陪葬品,这些东西无疑会引起盗墓者的眼红。而明十三陵由于已过去二三百年,关于其墓中陪葬品的记述少之又少。

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明清两朝所留皇陵都采取了积极有效保护。

唯一遗憾的就是,建国后仓促发掘了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帝定陵,结果造成了对文物难以挽回的损失。自此国家规定对帝王陵寝非万不得已进行抢救性发掘外,其余原因一律不得再进行挖掘。以免重蹈定陵覆辙,再次对历史文物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与损失。


小司马说


明朝和清朝皇陵的不同命运,既与它们面临的时局有关,也跟所处位置息息相关。

第一,明朝皇陵

明朝灭亡后,明朝皇陵就没有了专门的保护,实际上处在随时可能被盗挖的可能。

明十三陵首先面对的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他们没有对皇陵进行破坏,一是入京时间太短,二是当时需要收买天下人心,保护皇陵才是上策。

清军入关后,很快就迁都,同样出于安定天下人心的考虑,清朝对明十三陵采取保护措施。

南方的明孝陵刚开始由南明政权控制,自家人肯定保护得很好,毕竟是自己的祖宗。

清军南下后,出于同样的道理,而且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他们必须尊崇的对象,明孝陵自然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清朝统治期间,乾隆帝等人曾偷拿明朝皇陵地面建筑材料,但对地宫没有进行任何破坏。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以恢复汉室为号召,明朝皇陵自然也会好好保护,没有破坏的道理。

日本人侵华期间,出于麻痹老百姓的需要,他们也要对明朝皇陵进行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明朝皇陵也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但郭沫若、吴晗等人出于考古研究考虑,发掘了明神宗的定陵,由于科技不到位及混乱,很多珍贵的文物没能保留下来,这是一个遗憾。

但总的来说,明朝皇陵在500多年的风雨飘摇中,能够维持不被盗掘,悦史君认为,这既是明朝的幸事,也是我们的财富。

第二,清朝皇陵

清朝灭亡后,清朝皇陵作为民国优待条件的一部分,受到了保护。

但随着军阀混战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等人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清朝皇陵成为军阀和土匪觊觎的目标。

先是军阀孙殿英率部大肆盗掘清东陵,接着清西陵也遭到土匪的盗掘,而在抗战胜利后,清东陵又一次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皇陵也都得到了妥善保护,现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清朝皇陵被盗,一是与当时对清朝不利的舆论氛围有关,二是清朝皇陵位置比较偏,属于军队防备薄弱地带,容易被不法军人和土匪盯上,悦史君认为,这也是一种巨大损失啊。

总的来说,无论是明朝皇陵还是清朝皇陵,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大家去珍惜。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明朝皇陵并非一座也没有被盗,比如2016年思陵石烛台就曾被盗,还有之前康陵也曾遭受土夫子光顾,但是也都没有进入地宫,小打小闹,无伤大雅之事而已。


至于明陵为什么被盗那么少,就不得不说明朝皇帝的深谋远虑了。

明朝乃我汉人当家,再不济,他也算是我华夏的祖龙,自掘祖坟,不少下斗的土夫子还是有所忌讳的。

其次,明朝的皇陵大多在南京或者北京郊区,因为京城重地,派遣重兵把守那是理所当然,老虎屁股拔毛,非死即伤。即使是到了清朝,满清入主关内,也依然派遣重兵把守明陵,因为他们宣扬“满汉一家亲”的鬼话,为了收拢天下汉人的心,朝廷汉臣的心。


(南京明皇陵)

并且,明陵大多结构复杂,土夫子在京郊下墓,避开守墓的重兵把守尚且不易,黑灯瞎火,别说是进入地宫摸一把金,就是要让他找到地宫的入口也够呛。

即使是1956年建国后郭沫若先生带头想要挖掘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又怎么样,光天化日之下,一大群所谓的专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学问与技术,楞是没有找到进入定陵的墓口,最后才退而求其次,挑了个软柿子万历皇帝的定陵捏。


(定陵挖掘)

清陵墓那就不一样了。

清朝皇帝没有把我们汉人老祖宗狡兔三窟的精髓给学到家,陵墓构建简单粗暴,把陵墓地宫入口直勾勾地杵在那,信奉寻龙点穴却邯郸学步,楞是把陵墓挪到一块,并且还挪到了远离京城卫戍的地方,满清在的时候还好,派遣重兵把守。等到民国之后,满清亡了,直接被各种三教九流的土夫子一锅端了。

位于唐山遵化的清帝陵,1928年,军阀孙殿英便将慈禧与乾隆的陵墓给端了,方法简单粗暴,直接用炸药就炸开了。


1945年8月左右,因为派遣在该地的国民党驻军北调准备内战,当地土匪张进忠与当地刁民、官商勾结,共三百多人把那的十几座帝陵都给撅了,直接把康熙大帝的遗骸抛弃在了臭水里。

归根到底来说,满清不是汉人,所以有孙殿英这样的人与土夫子如此猖狂至极,肆无忌惮。因为清陵并非祖龙,所以他们心理上没有过多忌讳,所以如康熙大帝遗骸才遭受如此令人发指的侮辱。

如果是我汉人帝陵,孙殿英敢大张旗鼓去盗,回头不被蒋介石给弄死,也会让我华夏四万万同胞的唾沫淹死、打死。


不书公子


明朝的皇陵并非没被盗过,像“思陵”,就是朱由检的墓,就被盗过。但总体来说,明朝的皇陵确实被盗得比较少,这有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内。

清朝开始时,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对于明朝并非侵略,而是替代接管,采取了比较强的保护措施。清朝明令保护前明皇陵,并把明朝皇族后代封邑在明皇陵附近,让他们自己看着,又重兵把守,这些政策都是为笼络汉族人心,但同时也保护了皇陵。

当然,不是说乾隆曾拆过思陵隆恩殿的金丝楠木吗?那不叫“盗”,那叫“明抢”。而且只是地面建筑,地宫部分始终都没动过。

再者,明皇陵和十三陵处于南京、北京郊区,虽说是郊区,但也并不是荒凉到数里之内都没有人烟的样子。而明皇陵修筑得也比较牢固,想盗墓,无法做到特别隐蔽,而声势一大就很容易被发现,盗墓贼由此顾忌,不敢动手。

再拿明十三陵来说,其地宫构造复杂,仅仅是找入口就比较麻烦。当初,文物部门曾想挖开朱棣的长陵的,但找不到地宫入口,只得放弃。盗墓贼想要盗墓,找入口,就得经常出动,增加了被发现的风险。

况且,相比之下,清朝陵墓的深度都只有几米,而明朝皇陵,例如十三陵,其深度超过20米,这样的盗墓难度,也使很多盗墓贼退却。军阀混战时期,盗墓的军阀们一心想要迅速得到财物,而不想再因盗墓举动增加开支,因此,也都选择盗挖比较容易探知和挖掘的陵墓。清朝皇陵都在深山之中,人烟稀少,军阀们只要对山区进行封锁,随便找一个理由,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对皇陵进行挖掘,位置偏远不易被人发现。

另外,实际上,明朝皇陵的施工时间比较长,算是比较完备的,基本上已经设想好了对付盗墓贼的各种手段。而清朝皇陵相较之下,施工比较仓促,其各代后人对于先皇的陵墓,也不如明朝皇族那么用心。不是说清朝皇陵做不到,而是他们的心思没放在这上面。

举个例子。清朝末年庚子事变,有一个叫廷雍的官员,以支持义和团的嫌疑被八国联军斩首,牺牲在保定。廷雍无头的躯干运回北京后,打造了一颗银头,合躯葬于清河镇。廷雍的墓至今没被盗,甚至无法找到。因为,据说当初建廷雍墓时,施工深挖数十米,建好之后又利用人工强行将河水改道,令廷雍墓深埋河底之下。祭扫时,只在保定城隍庙内祭祀。

清朝的皇陵要是都像廷雍墓一样,那就不可能被盗了。可是,旧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只顾着自己了,对于已经死去的先皇,意思意思就算了,实际上做得并不太用心,这才给后来的盗墓贼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纯钧LHGR


清朝皇陵屡遭盗的印象大概还是源于“东陵大盗”孙殿英先盗慈禧陵墓,后盗乾隆陵墓。除了这两个人的墓穴,其余的清朝皇帝帝陵也没有好下场,其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因“东陵”被盗受到波及,许多东西都丢失了,连康熙帝的最爱“九龙玉杯”也丢失了。咸丰皇帝的定陵被黄金仲所盗,随葬物品洗劫一空。同治皇帝的惠陵被土匪王绍义所盗,匪徒们将陵墓里的金银财宝抢夺一空,不过这伙人后来被抓到了,王绍义被枪决。




清朝诸位皇帝的陵墓都没能逃掉被盗的下场,就连雄才伟略的康熙墓穴都没能逃过,而明朝皇陵却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唯一的万历皇帝定陵被挖掘也是因为考古需要,是国家同意的为了科学研究而进行发掘的。当时这件事是由郭沫若,吴晗等人牵头进行的,不过当时受限于科技水平,定陵里面许多珍贵文物都没能好好保存下来。除此以外,明代皇陵再未受到人为损坏。



为什么同是帝陵差距却这么大?明代皇陵未遭破坏,原因在于清代,民国政府为了笼络民心之需要。清代为了笼络汉人所以对明朝皇陵大加保护,以示自己对前明的尊重,安慰明代的遗老遗少和天下的读书人。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早年加入洪门,洪门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等到民国创立,孙中山定都南京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明太祖陵,以示自己身份,所以民国政府对明代皇陵也是加以保护。


而清代帝陵则不同,从清朝灭亡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清代帝陵没有了保护,因为当时的革命人士打的是“推翻清廷”的名号,虽清帝退位的时候有《优待条例》答应保护帝陵,但正是人走灯灭,条例是在袁世凯手上签订的,等到袁世凯去世以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谁还有功夫关心清代的帝陵,都是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也是后来孙殿英盗墓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