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阳明心学系列一:开篇

王守仁,字阳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原名王云,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道破了天机,所以王云一直到五岁都还不能说话,直到其祖父王天叙根据《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句话给他改名之后,一代圣人便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浅谈阳明心学系列一:开篇

其实,我接触阳明心学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我们从小接收的是素质教育,就算是在历史书中提及了王阳明,也只不过一带而过,还记得当年我的老师是这么给我解释心学的。

“王阳明的心学是啥,就是所谓的山上的桃花开了,我看到了,它就开了,我看不到,它就没开,所以这怎么可能呢?山上的桃花不管我看没看,它都一直开着呢!”

浅谈阳明心学系列一:开篇

其实这个解释在唯物主义来看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事物不会随着人的主观意识改变而改变,但是对于心学来说,却又是行的通的,至于为何,还得看每个人的自我见解。

但是对于我来说,那时候懵懂无知,老师所教授的对于我来说便是正确的,如果我像王圣人小时候那般有自我想法的话,那么我接触阳明心学的时间应该会更早一点。

所以这便是我从阳明心学中学到的第一点,那就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过于注重灌输知识,而疏于引导,虽然这和阳明心学没有主要的直接联系,但是因果关系还是存在的,所以权且归结于此。

浅谈阳明心学系列一:开篇

王阳明出生于书香门第,真正的书香门第,且不说其父王华乃是状元及第,其祖上往上延续数代都是有名的大儒,所以王阳明自小便徜徉在儒学的海洋中,同时在明朝之时,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学说,深入人心,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想来王圣人应该会被培养为程朱理学的坚定卫道士,只不过‘圣人之所谓为圣’,便在于‘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且‘圣人无常师’,所以在理学最为鼎盛的时候,王阳明提出了与之对应的心学。

浅谈阳明心学系列一:开篇

说到这,便得简单的阐述一番程朱理学,理学的最核心思想便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而且它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了人便成为本性,它将善赋予了社会便成了礼,而我们每个人自身所存在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会迷失自我,偏离天道,所以我们要将我们的欲与理结合,做到天人合一,一切遵循天道。

理学教导固然很好,同时如果按照这样来自我约束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会拥有高洁的人格和凛然的正气,但是也容易造就“笔下虽有前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庸才,同时还有那种严以律己,更严于律人的偏激主义者。

所以在明朝这个理学的巅峰时代,出现过于谦这样的扶社稷于倾倒之间,却家徒四壁的猛人,也出现很多满口仁义道德而一味私欲的伪君子,真的是浮世百态,牛鬼蛇神,应有尽有。

浅谈阳明心学系列一:开篇

我们小时候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三味书屋》,所以我们也喜欢模仿,然后在自己的桌子上也刻一个‘早’字,但是这和在桌子上刻字的鼻祖阳明同学来说,还真是小巫见大巫,因为人家刻的是: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所以这就是圣人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王圣人自小便开始了辩证的思考问题,而我们只不过一时兴起照葫芦画瓢而已,甚至我们都不知道刻一个‘早’字到底是为了激励自己还是纯属为了好玩罢了。

在现在人的思维中这首诗所表达的辩证思维很好理解,但是在理学盛行,三纲五常规矩森严的大明朝来说,这就是极其异端的思想了,而且王阳明在学校的表现,不管是按照古代私塾,还是现代学校的规定看来,都不是一个标准的好好学生,因为王阳明不喜欢待坐在教室,而是喜欢舞枪弄棒,也不喜欢死读四书五经,而是喜欢读兵书,以及一些其他稀奇古怪的杂谈。

浅谈阳明心学系列一:开篇

这些纵然不能为王圣人的科举考试助力,却为他后来孤身一人平定宁王叛乱埋下了深深的根基。毕竟在封建王朝,就如同王阳明的私塾老师告诉他‘唯读书登第为第一等事’一般。

但是欲成就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人之想法,所以王圣人的想法自然也是异于常人的,因为他说了:“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方得一圣贤,但是圣贤的思想我们又能学得几分呢?不得而知,我所想的唯有明了知行合一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