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川區“六個一”縱深推進上莊壩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省委書記孫志剛指出,要加大支持力度,紮實抓好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將其培育成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匯川區以500畝以上壩區為主陣地,始終堅持把“八要素”作為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法論”和“金鑰匙”,以“六個一”的實踐探索為抓手,奮力打造500畝以上省級樣板壩區。

匯川區“六個一”縱深推進上莊壩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一張網”整合涉農項目。堅持項目向壩區聚焦,充分整合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保供蔬菜發展等涉農項目,統一規劃和建設壩區機耕道、灌溉系統、冷鏈倉儲、智慧農業等現代農業配套基礎設施,建成“田成方、土成塊、溝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械化、噴滴灌”標準化生產體系。2018年以來,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約2000萬元建設育苗大棚1萬平方米、機耕道3條4.35千米、排澇渠22條4.12千米、灌溉管道4.5千米、水肥一體化設施80畝、治理河道1.35千米。

二是“一塊地”打破界線壁壘。長期以來,上莊壩區“土地細碎化”問題成為農地流轉的瓶頸,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高、效率低,既不利於機械耕作,也不利於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為了破除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利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契機,上莊壩區率先推出“一塊地”改革,打破土地界線壁壘和分散經營的生產困局。在農村土地承包地確權頒證工作中,按照“確面積不確地塊、確權不確四至界限”原則,將傳統的“土塊承包”模式轉變為“面積承包”模式,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保障農戶土地權益。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對537戶1859塊688畝田土進行統一流轉經營,根據地形地貌特點集中整治形成733畝“一塊地”,淨增田土面積45畝,集中建成“統一流轉、統一經營、統一保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適度規模經營格局。

匯川區“六個一”縱深推進上莊壩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三是“一盤棋”開展生產種植。根據壩區海拔、土質、水源等條件,充分尊重群眾和經營主體的意見,大力調減低效籽粒玉米等傳統低效農作物,重點選擇市場需求大、經濟效益高、生長週期短的毛冬瓜、大蔥、花菜、茄子、白瓜等高附加值品種作為壩區的主導產業,通過輪種、套種、間種等複合種植模式,提高單位畝產值。2019年,圍繞“春季攻勢”“夏秋決戰”產業發展目標,種植白蘿蔔400畝次、大蔥400畝次、毛冬瓜300畝次、豇豆100畝次,蔬菜佔比從2018年35.57%提高至74.82%,實現平均畝產值16260元。

四是“一條心”實現共建共管。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通過市場化經營主體、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間的高效分工與協作,實現共建共管、共利共贏。積極引進遵義匯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入駐壩區開展合作經營,統籌負責生產種植、農戶培訓、田間管理和產品銷售,帶動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參與務工、入股經營等方式參與生產。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統一組織勞務,精心編寫發放《致全體村民的一封信》,集中開好“山村裡的國歌聲”群眾會,邀請鄉賢組建村民議事會,集眾智眾力打造命運共同體。

五是“一條龍”精準產銷對接。利用區級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加強農超、農校、農社、農企對接,著力構建農產品收購、運輸、配送一條龍服務體系。將上莊壩壩區農產品納入區級產銷對接平臺,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精準測算農產品需求銷量,以銷定產、以產促銷,實現種養、產銷一體化發展,徹底解決壩區農產品“賣不出”難題。上莊壩壩區經營主體已與貴州省田溝監獄、匯川區農投公司配送中心、遵義市島內價超市等單位簽訂種植協議,累計簽訂白蘿蔔、大蔥、毛瓜、豇豆、花菜、白菜、白瓜等蔬菜訂單6000噸,預計實現產值1200萬元,有效實現壩區“生產端”與“需求端”的無縫銜接。

六是“一股繩”緊密利益聯結。牢牢把握“利益聯結”這個關鍵,創新建立“租金+薪金+股金”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促進農民增收、穩定脫貧。壩區農戶根據土地確權面積,每年每畝獲得土地流轉租金800元。壩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優先保障周邊農戶的務工權利,2019年以來,帶動老百姓務工近2萬人次,發放勞務工資近200萬元,人均務工收入2000元/月以上,帶動貧困戶68戶168人脫貧增收。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每年憑藉土地整治後新增45畝土地獲得租金收益3.6萬元,並以溝渠、機耕道等壩區基礎設施入股壩區經營主體,第一、二年每年可獲得分紅10萬元,第三、四年每年可獲得分紅20萬元,第五年後每年可獲得分紅50萬元,合作社將10%的分紅作為公益金提取、20%作為公積金提取,其餘70%面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體股東進行分紅。2019年底,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將獲得13.6萬元股金收益,全體村民將按持有股份參與利潤分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