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字错千年”!赵光义说了五个字,导致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屈辱

在赵匡胤灭了南唐之后,除了北汉和燕云十六州,基本已经完成了大统一。而这时候的赵匡胤,也逐渐地把注意力从国外转移到国内的治理上面。虽然说经过了多年的征战,但是宋朝的国力非但没有下降,甚至还比刚建立宋朝的时候提升了一节。因为他灭了周围的那几个国家,大量的财富、土地和人口都属于了宋朝,所以宋朝的国力才提升了上去。

“五字错千年”!赵光义说了五个字,导致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屈辱

至于北汉,只不过是赵匡胤为了牵制辽国而特意留下的。以宋朝的实力,想要灭亡北汉简直不要是太简单。至于燕云十六州,在赵匡胤看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很多事实证明,最起码宋朝在赵匡胤执政的时期是不惧怕辽国的。而赵匡胤之所以没有一鼓作气把他们拿下,就是因为他发现了国内的大问题,他想要解决。

“五字错千年”!赵光义说了五个字,导致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屈辱


冗兵

这个政策可以说是让宋朝宋史最苦不堪言的政策了,而本身就是一个将军的赵匡胤自然会发现这个问题。至于宋朝为什么会出现“冗兵”这个情况,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国都问题。我们都知道宋朝的国度是建立在开封的,因为后周的国都就在这里,赵匡胤上位之后也就没有改变。

但是要知道当时后周在这里建都,那也是最坏的情况之下最好也是最无奈的一个选择。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赵匡胤已经把周边的国家基本都给灭亡了。所以国都自然需要选择一个对国家更有利的位置。

“五字错千年”!赵光义说了五个字,导致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屈辱

首先咱们先来看一下开封的位置,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要冲地带。并且周围水陆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商客必须要从这里经过。而且历朝历代都对开封的漕运功能很重视,所以以开封为国都,自然能够使得国家繁华。

“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吴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宋史.河渠志》

但是就是因为它的交通太过于便利,并且四面都是平原,一马平川。只要敌人渡过了黄河这个天险,那么开封就直接暴露在了敌人的眼皮下面。所以必须有大量的部队在这里时刻守着,来保护京城的安危。这就导致了有太多的士兵无所事事,直接的造成了“冗兵”。

“五字错千年”!赵光义说了五个字,导致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屈辱

所以赵匡胤就想迁都,这样一来能就能解决宋朝“冗兵”的情况,二来就是可以让国都更加的安全。而赵匡胤他的计划就是先迁都到洛阳,之后再迁都到长安。而这两个地方可以说是建都最多的地方,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优越了。

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首先是洛阳,西靠函谷关、东有虎牢关。这两个位置都是险地,要知道当年的秦国就是靠着这两个关卡才能独抗中原六国的压力。而长安,更是直接以黄河和秦岭作为天然的屏障。并且是后世的蒙古铁骑都没办法正面攻破存在,所以这两个地方才是最好的选择。

“五字错千年”!赵光义说了五个字,导致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屈辱

再加上赵匡胤本身就是武皇帝,所以他肯定能够看得明白。再加上那些经历过无数战争的老将,自然美,明白这两个地方的优越性。所以朝中大臣也没有反对的,但是却偏偏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之后的宋太宗赵光义!

他反对赵匡胤迁都,他直接给他赵匡胤跪下了。赵匡胤只好给他耐心地解释了原因,但是赵光义直接对赵匡胤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结果就因为这五个字,让后世的宋朝直接屈辱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在后世一直没有摆脱“积贫积弱”的标签。

“五字错千年”!赵光义说了五个字,导致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屈辱

等到赵光义从大殿离开,赵匡胤说出了一句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还是一如既往的雄才大略,目光如炬。只是一瞬间就想出了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但是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是有苦不能言了,赵光义这一句话已经彻底地堵死了赵匡胤的退路。

至于为什么,这其中自然有赵匡胤自己的原因。但是对于这件事情,只能说,目空一切,急于表现自己实力的赵光义,让中华民族给他背负了后果。只能说,五字错千年,好一个狼子野心的赵二!对于这件事情美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宋史·太祖本纪》、《宋史·太宗本纪》、《开封府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