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17年前,非典期間,67歲的鐘南山牢牢堅守於此;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襲來,84歲的他,仍然像一名鋼鐵戰士站在鬥爭最前線。“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4月4日,接受記者專訪時,鍾南山以一句直擊人心的話,道出了醫者仁心,更道出了一位84歲老人對生命的體悟。(4月7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一再被後人稱頌。鍾南山院士的“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可謂異曲同工,共同道出醫學的真諦。有了發自內心對於病人的關懷,鍾南山院士才會在冬天先用手捂熱聽診器,再彎下腰來,一隻手扶著患者,一隻手為患者聽診。同樣源於對於同胞的大愛,這位老人才會在耄耋之年,白衣做戰袍,逆行入江城,毅然決然地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醫學是一門科學,治病救人有待於醫療技術的提升。但與此同時,醫學更是一門人學,面對活生生的病人,需要醫生具備悲天憫人的情懷,能夠站在患者角度換位思考,感同身受。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恩格爾就提出:“醫學應該從單純的生物學模式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的模式。”只有把人看成一個多層次、完整的連續體,綜合考慮生理、心理和社會多重因素,醫生才能做出科學的診斷和治療。

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醫學的人文關懷。“醫乃仁術”、“德不近佛者不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以為醫”等古訓,就是強調醫者要有仁愛、善良之心。近現代醫學史上,同樣不乏暖醫典範。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的林巧稚,一生未婚卻接生5萬多嬰兒。每次接產時都會為產婦擦汗喂水,拉著產婦的手為其打氣。有很多父母給孩子起名為“念林”、“敬林”、“懷林”等,以表達對她的敬愛。

相比之下,現在的醫學技術日新月異,許多過去治不了的疑難雜症先後被攻克,但醫生的人文關懷卻有所減退。有的醫生過於依賴各種檢查數據,忽視與患者的溝通。有的患者坐下來沒說幾句話,醫生就一聲不吭地開出處方打發走人。前些年甚至有地方出現,病人還在手術檯上拔牙,幾名醫護人員便聚攏在手術檯旁吃起了西瓜。見病不見人,一方面滋生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增加患者的看病負擔。同時,也造成了醫患之間的隔閡和對立,容易引發矛盾衝突。有資料顯示,全國醫療糾紛中有一半以上本身不是醫療事故,而是由於醫生的語言、態度、行為引起的。

值得欣慰的是,

此次疫情不僅見證了醫護人員最美逆行者身影,也讓我們找回了那些曾經失去的溫暖和感動。近日,武大人民醫院東院一幅“陪你看日落”的照片在網上刷屏。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劉凱醫生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兩人手指夕陽,一起欣賞的背影,暖哭一大波網友。

“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這應該成為廣大醫生的座右銘。醫生們把患者當作同一戰壕裡的戰友,面對疾病這個共同的敵人;患者感受醫生的善良與溫暖,從而更加信任醫生,配合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