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17年前,非典期间,67岁的钟南山牢牢坚守于此;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袭来,84岁的他,仍然像一名钢铁战士站在斗争最前线。“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4月4日,接受记者专访时,钟南山以一句直击人心的话,道出了医者仁心,更道出了一位84岁老人对生命的体悟。(4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一再被后人称颂。钟南山院士的“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可谓异曲同工,共同道出医学的真谛。有了发自内心对于病人的关怀,钟南山院士才会在冬天先用手捂热听诊器,再弯下腰来,一只手扶着患者,一只手为患者听诊。同样源于对于同胞的大爱,这位老人才会在耄耋之年,白衣做战袍,逆行入江城,毅然决然地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医学是一门科学,治病救人有待于医疗技术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医学更是一门人学,面对活生生的病人,需要医生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能够站在患者角度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恩格尔就提出:“医学应该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只有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社会多重因素,医生才能做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医学的人文关怀。“医乃仁术”、“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等古训,就是强调医者要有仁爱、善良之心。近现代医学史上,同样不乏暖医典范。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的林巧稚,一生未婚却接生5万多婴儿。每次接产时都会为产妇擦汗喂水,拉着产妇的手为其打气。有很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敬林”、“怀林”等,以表达对她的敬爱。

相比之下,现在的医学技术日新月异,许多过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先后被攻克,但医生的人文关怀却有所减退。有的医生过于依赖各种检查数据,忽视与患者的沟通。有的患者坐下来没说几句话,医生就一声不吭地开出处方打发走人。前些年甚至有地方出现,病人还在手术台上拔牙,几名医护人员便聚拢在手术台旁吃起了西瓜。见病不见人,一方面滋生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增加患者的看病负担。同时,也造成了医患之间的隔阂和对立,容易引发矛盾冲突。有资料显示,全国医疗纠纷中有一半以上本身不是医疗事故,而是由于医生的语言、态度、行为引起的。

值得欣慰的是,

此次疫情不仅见证了医护人员最美逆行者身影,也让我们找回了那些曾经失去的温暖和感动。近日,武大人民医院东院一幅“陪你看日落”的照片在网上刷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两人手指夕阳,一起欣赏的背影,暖哭一大波网友。

“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这应该成为广大医生的座右铭。医生们把患者当作同一战壕里的战友,面对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患者感受医生的善良与温暖,从而更加信任医生,配合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