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兒童敏感期,做一名有心、用心的教師!


捕捉兒童敏感期,做一名有心、用心的教師!


2月份我和同事一起讀了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在讀這本書之前就聽很多老師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非常暢銷的一本書。這一次通過認真詳細的閱讀和多次和同事分享討論讀書的收穫和疑惑,收穫很多,也有很大的感觸。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走進了蒙特梭利教育,走進了兒童,瞭解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特點和敏感期,更是跟著孫瑞雪老師學習了該如何看待、如何應對兒童在敏感期出現的行為,如何更好的引導兒童度過敏感期,讓兒童在敏感期可以獲得充足的發展。

在讀書的過程中,讓我對敏感期有了新的認識,敏感期是0-6歲是兒童多種敏感期迅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同時兒童的敏感期存在一定的彈性,0-6歲的兒童,如果在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6-12歲還有彌補的機會(前提:在6-12歲期間兒童必須要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我突然認識到原來兒童的敏感期還是可以彌補的,但是回顧社會教育現狀,兒童在6-12歲處於小學階段,面臨著考試和升學壓力,兒童是否能自由的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很難實現的。所以作為幼教工作者,我更加認識到自身責任的重大,我們該如何給3-6歲的兒童創造一個寬鬆、自由、充滿愛的環境讓他們充分發展,又該如何認識兒童出現的不同行為,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兒童的行為呢?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反思和不斷改進的。這也警醒我們不斷學習、不斷觀察、用心指導兒童。

這本書讓我觸動的點有很多,閱讀各個案例,幾乎都可以看見我帶過的孩子他們曾經出現的行為,這也讓我對孩子出現的行為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反思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我是否想到了這是他這一敏感期出現了,我反思自己當時對孩子的指導是否促進了他的發展,我的指導語是否恰當。比如過:我們班以前有一個小朋友,剛上幼兒園時她特別害怕見到陌生人,也很抗拒老師,熟悉之後和老師很親密。校醫每天都會來我們班,也會和她交流,但她很抗拒,看到校醫來了就躲起來,一個學期過去了,她終於和校醫熟了,也會主動和校醫打招呼,但是她打招呼的方式很奇特,她遠遠的看見校醫便會很開心的跑過去,然後使勁拍打校醫(很痛的那種)。我們多次跟她聊,不可以打校醫,無果,反而讓她更興奮,以至於校醫見了她要繞道走。後來我們反覆跟她說喜歡一個人不可以打她,不可以用力拍,會很痛,喜歡她可以和她握握手、抱一抱或輕輕的摸一摸,說了近一個月後,她見到校醫會自己主動跟校醫說握握手,我們兩個是好朋友。這個讓我感覺其實孩子他們有時候並不是故意做出一些上傷害人的行為,而是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愛,成人要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並耐心指導,讓他們瞭解交往的正確方式。

當我看到一個講小朋友“畫完了再睡”的案例時,我想到了我們班的一個小朋友,並把這個案例截圖跟家長分享。我很想告訴她,她抓住了寶貝繪畫的敏感期,並做了很好的引導。在敏感期到來時,兒童都是不分時間、地點,一直做她感興趣的事,他們具有吸收性心智,他們學習的熱情和毅力是驚人的,這種意志不需要人教也不需要培養,但是要加以保護。當他們在敏感期專注於做一件事時,成人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給予他們時間和空間,保護他們的發展。我們班的這位小朋友她的繪畫能力和興趣在敏感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她現在很喜歡畫畫,而且養成了專注、堅持的好品質,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中間遇到了什麼困難,都會告訴自己“堅持到底不放棄”。我為她有這樣的品質感到自豪。同時也不斷的提醒自己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培養和保護孩子們良好的品質。

除了對孩子敏感期的認識和反省自己日常的教學行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學會傾聽孩子的語言、學會等待孩子的成長。

閱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蒙臺梭利教育有更深的瞭解。蒙臺梭利教育主張“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句話反映了他們的教育理念:愛、包容等,孩子如果做錯了什麼,成人應該包容他們,用愛引導他們,讓他們在犯錯中成長,給他們機會去試誤。這一理念我是很贊同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愛孩子,包容孩子,讓孩子在充滿愛、寬鬆、自由、平等、舒適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和成長,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做一名有心、用心、細心的教師。


捕捉兒童敏感期,做一名有心、用心的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