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皆儒家,惹了麻煩,為何後人卻埋怨孔子

孔子不容易。

生前不容易。生前儒家學說,沒人認可,周遊列國,屢吃閉門羹,政治理想沒有實現,晚年無奈,為謀生,只好收徒。

死後不容易。死後,弟子將其平時談話整理成冊,成《論語》一書。出了名,成了儒家經典。孔子冤。整理成書,出版發行。一發行沒想到竟成了暢銷書,一暢銷竟暢了兩千多年。未經其授權,沒有稿費版費,也就罷了,最不說理的是,孔子成了儒家的代名詞。很多人借儒家的大旗,給孔子惹了不少麻煩。

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皆儒家,惹了麻煩,為何後人卻埋怨孔子

孟子惹來的麻煩。

孟子的麻煩還不算大,畢竟他離孔子生活的年代不算遠,一個是戰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關鍵是孟子也算嫡傳。他是孔子正孫子思弟子的弟子,嫡傳血統純正,學說也純正。孔子老了,教不了子思,就讓弟子曾子教他;曾子大名鼎鼎,得了孔子真傳。

所以,子思很有成就,“四書”裡面的《中庸》便是他寫的。孟子是孔子徒孫的徒孫,還不錯,沒有惹多大麻煩。雖然隔了四五代,遙望孔子,畢恭畢敬。仍然主張“施仁政”、主張“人性本善”;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晚年,退回鄒國教授門徒;《孟子》一書,也是弟子在他死後整理的他的談話。和《論語》一樣流行,和孔子一樣冤,沒有授權和稿費版費。

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皆儒家,惹了麻煩,為何後人卻埋怨孔子

但是,孟子的脾氣比孔子大多了。孔子周遊列國,國君一言不合,大發雷霆,孔子一般不爭執,不爭吵,沉默,然後離開。脾氣真好,宅心仁厚。孟子可不吃他們那一套,眼裡不揉沙子。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孟子又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有浩然之氣,有大丈夫之志,脾氣能不大嗎?

批評起當官的毫不客氣。孟子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現在當官的都是殺人犯,你看,他們家的廚房裡存有那麼多的肥肉,他們家的馬廄裡的馬都吃得那麼肥,你再看,那些老百姓個個面黃肌瘦,田野裡到處都是餓死的人的屍體。面對當政者,嚴詞厲色,相當有脾氣,絕不像孔子一樣忍氣吞聲一走了之。

儒家不都是好脾氣嗎,舉止言談彬彬有禮,君子範兒。孟子不也是儒家,人跟人的差距怎麼這麼大!也不怨孟子,時代不同了,想淡定也淡定不下來了。就說打仗吧,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就不同。春秋時期兩國打一仗,死四五百人,就算是大戰爭了;戰國時期打一仗,就得死六七千人,乃至上萬人。長平之戰,白起一次活埋趙軍俘虜四十萬人。

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皆儒家,惹了麻煩,為何後人卻埋怨孔子

春秋時期打仗講禮節。那時,宋襄公打仗就講仁義,講禮。泓水之戰中,敵人正在渡河,他不準軍隊攻擊,等到敵軍渡過河,列好陣,才戰。結果宋襄公大敗。一定會說,這麼好的時機錯過了,這不是傻子嗎?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人,講究,講究禮,想著急都著不起來。到了戰國時期,用兵法,設詭譎,設陷阱,脾氣不長能解決問題嗎?

孟子脾氣一大,都認為儒家脾氣大,孔子脾氣也大,是傳下來的。

荀子惹的麻煩。

荀子也是儒家。荀子可不好惹,脾氣更大,比孟子大多了。孟子和孔子一樣認為:人性是善的。人性善,就會慢慢教導,不著急,會迴歸善的。荀子則不然,他說,人性都是惡的,世上沒有好人,都是惡人,讓他們變善,就得治他們,別客氣,上嚴刑酷法!你看,荀子這暴脾氣。荀子的暴脾氣還不算暴,他的弟子韓非子、李斯才是真暴。荀子一手握著大棒,一手還高舉著紅蘿蔔,這個“紅蘿蔔”是他所信仰的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皆儒家,惹了麻煩,為何後人卻埋怨孔子

荀子一暴脾氣,都認為儒家暴脾氣,孔子也暴脾氣,是傳下來的。

董仲舒惹的麻煩。

董仲舒給孔子惹得麻煩,不是因為脾氣壞,而是他玩的太大了,玩到孔子成了他手中的一個棋子,手中的一把槍。

西漢早年,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變成國教。可是,接著他把儒學的藥都給換了,把陰陽學、五行學、法家都放進儒家學說,儒家成了一鍋大雜燴。“外儒內法,陽儒陰法”,儒只是一張皮。

董仲舒一鍋大雜燴,都認為儒家就這樣,孔子也是這樣,是傳下來的。

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皆儒家,惹了麻煩,為何後人卻埋怨孔子

朱熹惹的麻煩。

朱熹惹的麻煩可大,不是大,是痛,痛到讓中國人刻骨銘心。可是也不能全怪朱熹,朱熹也是被利用了。朱熹宋朝人,利用他的人在明朝。被利用也並不是全因為“朱熹理學”,還因為他姓朱,而利用他的人也姓朱,同宗,覺著不是外人,用誰也是用,就用他吧。用他的人叫朱元璋。

“存天理滅人慾”朱熹的話。朱元璋很喜歡,覺著社會要想安定就得壓抑人性,好,又給朱熹理學披上儒家學說的外衣。並且科舉考試朱熹理學就是正確答案。明朝“滅人性”滅到什麼地步,讓人難以想象。

從國家、政府的層面提倡女子節烈。什麼叫節烈。女人的丈夫死了,無兒女,應自殺為丈夫殉葬,此為烈女;有兒女,無法自殺殉葬,應終生不嫁,此為節女。這竟然是政府倡導的,還給他們修貞節牌坊,家族世代以此為耀。人慾滅了,天理是否存了呢?

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皆儒家,惹了麻煩,為何後人卻埋怨孔子

有一個故事。一女,新婚不久,喪夫。有了孩子,不能自殺殉葬,當不了烈女,但可當節女。可是,長夜漫漫,無法入眠。抓起一把銅錢撒得滿地都是,不點燈,趴到地上摸。一一摸起來。以此熬過漫漫長夜。幾十年下來,這些銅錢摸得薄如透明的紙一般。故事略感誇張,但是無風起不了浪。

上面是故事,這裡有這樣的一段歷史記載:明朝清官海瑞,看到五歲女兒吃家中男僕給的糕餅,厲聲斥責:“為什麼吃男僕給的東西?你吃了他的東西就不是我的女兒!”女兒聽後嚎啕大哭。之後幾天裡,女兒滴水不進,家人心疼,紛紛勸解,皆充耳不聞。七天後,五歲的女兒離開了這個世界。

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皆儒家,惹了麻煩,為何後人卻埋怨孔子

朱熹存天理滅人慾,都認為儒家就這樣,孔子也是這樣,是傳下來的。

這些人都在給孔子惹麻煩。1916年,全國上下要打到“孔家店”,其實那根本不是什麼孔家店了,早已變成了“孟家店”,“荀家店”,“董家店”,“朱家店”了。孔子為他們背了“黑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