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識 印


〓隋、唐以來時期〓


官印


隋、唐以來,印製漸大。歷金、元以降明、清,竟達三四寸許。然印大則不可佩,故其印由鈕而改為直柄。初時長約寸許,明代後柄亦漸長,約當一握,居印之中,以便於鈐拓也。印背多刻年月及掌鑄之官,亦有刻於側者。元、明並刻字號,所以防範也。


漢官印,盡屬白文。隋、唐以來乃改為朱文,但求盤旋摺疊,不合六書,謬誤百出, 即所謂九疊文也。印之邊多與文之粗細相等。宋印間有寬邊,其文之蟠屈亦較繁。金、元印邊闊者多,而蟠屈亦愈整齊。至明、清則盡屬寬邊者矣。


官印自隋、唐以來,各以印之方長厚薄、分寸大小,以別官職之尊卑、品級之高下,非若漢之僅以鈕綬為別也。且其文體亦頗有別。唐、宋承隋法,延習九疊,好求纖巧。元代蒙人入主,乃間有以蒙文入印。明代亦延九疊,以屈曲平滿為主。將軍則用柳葉,王府之璽用玉箸小篆,監察御史用八疊文。清代關防官印則雜用諸體,並用漢、滿篆者為多。隸書入印,官印中有“右策寧州留後朱記”一印,宋代所制也,為後世八分入印之濫觴。


齋館、收藏、詞句、別號印,多起於唐、宋二代,乃一變古印之制。宋宣和間,更輯《宣和印譜》以列於藝事,而文人復多喜自制印章。於是印章舍徵信而外,且入鑑賞。此後世印學之所日昌也。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齋館印


世傳始於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其後乃風靡相從,矜持風雅,幾於人人有齋館印矣。宋、元以來,此風益盛。明文徵明言:“我之書屋多起造於印上。”其風致乃可想見。至於齋館之稱,如曰樓、閣、館、巢、院、齋、軒、堂等,不可縷計。其名則尤窮文極理,甚至有鄉音俗語、斷句殘章以名齋館,實俚俗之甚,豈復有雅風乎?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別號印


別號印,古未有也,始於唐代,後人爭用之,元代最熾,至今不衰。與齋館印同具隆盛。甚者一人累有數別號,使人撲朔迷離,不堪記憶。別號之稱,如曰隱、樵、民、客、居士、山人等。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收藏印


收藏印亦始於唐世,入宋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玄宗之“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於御藏書畫。雖為年號印之肇始,亦圖書收藏印之濫觴(朱必信以為宋內府圖書之印,實屬未當)。其後王涯有“永存珍秘”印,梁秀有“梁秀收閱古書印,米芾所目唐末賞鑑家也。徽宗之“宣和”諸印、金章宗之“明昌”七印,尤為著錄家所豔稱,而為後世所效法。至於收藏名稱,亦頗繁雜,如曰“收藏”、“珍秘”、“審定”、“鑑賞”、“過目”等,不可殫記。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詞句印


世稱始自賈似道,實乃源於古之吉語印也。明、清二代,尤為極盛,唯多屬俗格,不足為法。如《小石山房印譜》、《飛鴻堂印譜》及明代、清初各家刻譜所載。唯若製作清雅,以用於翰墨,亦文人遊戲之舉,未始不可也。俗語入印,或暗藏詩句,或刻成篇詩文,均為識者所不取。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花押印


花押印始於宋而盛於元。蓋花書姓名,刻之於印,以為私記,不易使人摹仿,亦所以徵信也。宋代押印多僅一押。元代則作長方形,上刻楷書之姓,下刻花押。唯元代蒙人入主,蒙人多不通漢篆,故兼有參以蒙文或竟以蒙文代押於印中,亦別具一格。合同印其制亦同,中分為二,如古之符節。


識印之隋、唐以來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