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張儒家思想的同時也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末年時期的大學問家,孔子一生中曾在魯國、陳國、衛國,這三個國家位居政府人員,孔子的從政經驗歷時十四年之久。其中孔子在衛國做過兩次政府官員,在衛國從官年數多達七年之久。

孔子身處四方政局動盪時期,孔子一邊教育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一邊又渴望自己的思想主張能夠普遍推行讓老百姓過上安穩日子。孔子心中保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志向,卻也在官場多次失意不得志。

孔子主張儒家思想的同時也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孔子希望自己的思想觀念能運用於政治實踐當中。

孔子希望自己的理念能在社會制度上得到應有的發展和普及。有次,在諸國中有個國家發生動亂,當時動亂國家的相關有關人員,前來請向孔子尋求幫助,樂善的孔子為了百姓能夠得到更為良好的環境義不容辭的去了。當時的子路也是直言不諱的勸解孔子,提醒孔子前來請他的人並非正派人士,子路勸孔子不要去和非正派人士在一起做事,子路擔心孔子被其他不懂內在的人產生誤會。但孔子回答子路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和道義非常的堅定,自己的意念不會被環境中的事物所影響到的,孔子覺得就算對方是非正派人士,也影響不到自己的思維和主張。

孔子主張儒家思想的同時也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孔子周遊列國時經常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所處的春秋末年正是群雄逐鹿,四處動盪不安的年代,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因為時局變化無常,國與國之間經常因為各種政意不和而發生戰亂。有次,孔子路經陳、蔡兩國時,因為當時時局動亂,孔子和學生被圍困,沒用良好的安身之所,甚至連伙食都不怎麼好,只能艱難度日,整整熬了七天才得以脫離險境。

孔子主張儒家思想的同時也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在被圍困的期間,子路因為處境不便向孔子發出牢騷說:“老師,為什麼君子也會有窮困潦倒的時候?為什麼你的名聲已經名揚天下了,為什麼還是會有人想要傷害你?為什麼還有人會說你的種種不是呢?”孔子則教育子路說:“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君子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依然會堅持自己內在的原則,而小人卻在困境中無所不為。”孔子在藉由困境教育,子路要做一個君子應該保有自身的原則,無論環境是好是壞都應該保有自身的意志,而不是讓自身的意志受到環境所影響。

孔子主張儒家思想的同時也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孔子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孔子希望自己所教育出來的弟子能有所作為,子路也有自己的志向所在,所以子路到了衛國動亂時,子路在孔子的教導下有了一定的學識加上他自身也有武藝傍身,所以子路也在衛國當上了官。當時孔子和子路一起來到衛國時,正好衛國也是政局動盪的時期。當時衛國的太子並非南子所出之子,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和太子之間的政意又不統一,彼此間發生矛盾。太子在政局不和的過程中想將南子給處理掉了,但被卻被當時的南子有所察覺,之後太子只能不得已逃往他國。

孔子主張儒家思想的同時也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後來在衛靈公死後,太子的兒子(衛靈公的孫子)登上了大統之位。然後衛靈公的孫子和衛靈公的兒子(太子)為了爭奪大統之位聚集兵馬進行廝殺,當時子路就問過孔子說:“如果衛國的國君找你做官,謀劃社稷你會怎麼做。”孔子對子路:“國家要先正名,君是君,臣是臣都分清楚。”因為這時的衛國父子相爭地位,根本沒有等級和制度的概念,而子路生性魯莽,不懂得深入變通孔子的內在含義。

孔子主張儒家思想的同時也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孔子認為一個國家只有把各自的身份擺正了制度才能有條有理的進行,如果連本職位置都能相互逾越的話只會自亂陣腳。當時的子路無法領悟孔子話中的深意,反而覺得孔子太過迂腐,結果子路在衛國當官時因為衛國的君主父子相鬥,子路就在戰亂中壯義的犧牲在了衛國。

孔子主張儒家思想的同時也教育和鼓勵學生勵志成為救世良才

結語:

孔子認為一個國家的核心政治理念裡面有仁愛和道義在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人民說話就能直言直行。但如果一個國家政治觀念無道的話,國家的人民群眾說話也要正直,只是在正直的基礎上就要小心謹慎以防惹怒上位者為自己招來不必要的殺身之禍。孔子認為入仕從官者在宣揚自己的思想理念時要對時政上有一定的掌控權,但同時也要保護好自身的安危。

原文盜版者必究其責。

在下:“寫紅塵作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