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1種追奶方法,對誰都有效?有!“15分鐘追奶法”

10個媽媽裡有9個遇到過“母乳不足”的問題,

提升奶量的方法也很多,

哪種好用,哪種沒用?

下面是1000多位媽媽的看法


咦?怎麼有點迷?

每種方法都有好多人覺得有用,也有好多人覺得沒用?

有沒有1種追奶方法,對誰都有效?有!“15分鐘追奶法”

問卷填寫人數:1000+

其實這個調查結果很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每當有媽媽說“我發現xx方法管用“的時候,一定會有其他媽媽說“是嗎?我也用過,怎麼奶量就沒漲呢?”


◆ ◆ ◆

為什麼同一種追奶方法

對有的媽媽有用,對有的媽媽沒用?

原因有兩個:

  1. 方法本身有侷限性
  2. 這個方法不適合這位媽媽


比如,power pumping(外號“pp大法”)這個方法的侷限性就是會同時造成乳頭乳暈紅腫,限制乳汁移出的順暢程度,導致從乳房體根部開始逐漸積累滯留的乳汁,形成沒有硬塊的乳汁淤積,使越來越多的乳腺組織被淤積佔據,暫停參與泌乳。奶量會在提升一段時間之後下降,甚至比原來還少,有的媽媽會奶量連提升都沒提升就下降了。而天生乳腺組織特別多的媽媽,則會奶量不降但越來越“奶衝”,親喂時寶寶可能會更容易嗆奶、打嗝、脹氣。


方法本身的侷限性,就是這樣在提升奶量的同時造成一些“副作用”或“負作用”,且無法避免。


再比如,“喂完母乳再用吸奶器吸一吸”這種方法,就只適合寶寶吃奶時間太短的情況,比如乳頭混淆的寶寶每次勉強吃一兩分鐘就哭鬧不吃了。但對於每次哺乳都能達到15分鐘以上的媽媽來說,就不適合了,因為吸夠15分鐘的乳房並不缺乏寶寶的吸吮,方法“不對症”。如果每次哺乳超過30分鐘,就更不適合了,因為光是寶寶吸吮就已經過長,會磨損乳頭乳暈,再繼續用吸奶器吸,加重乳房負擔,恐怕堵奶的作用比追奶還大。


方法不適合媽媽,就是“不對症”甚至“倒添亂”的意思。


◆ ◆ ◆

沒有侷限性,並適合所有媽媽的

“15分鐘追奶法”


有沒有一種完美的追奶方法呢?

有的,“15分鐘追奶法”,沒有自身侷限性,並且適合所有媽媽。

15分鐘追奶法

15分鐘追奶法,全稱“15分鐘集中泌乳追奶法”。


開始哺乳的最初15分鐘,是寶寶這一餐裡相對最有食慾、體力和耐心的時候。


15分鐘追奶法通過調整媽媽的泌乳節奏,提高這15分鐘內的奶陣數量和時長,達到提高寶寶營養性吸吮次數、提升母乳移出量的目的,初步建立“多泌乳-多移出-多泌乳”的良性循環。同時改善吸吮有效性、改進泌乳保障措施,讓哺乳最初15分鐘內的泌乳量隨良性循環持續增長,直至能滿足寶寶每一餐的全部需求,或達到母子配合提升奶量的自然上限。


關鍵詞:奶陣、營養性吸吮、泌乳保障

覺得這段難懂沒關係,看的詳細說明。


寶寶能好好吃奶的時間就15分鐘而已。如果15分鐘內不能吃飽,寶寶就煩躁哭鬧或者睡著了,沒法多吃多移出乳汁。不多移出,就沒法多泌乳,奶量就不能增加。如果乳房能在15分鐘內來足夠次數、足夠久的“大”奶陣,讓寶寶趁著願意吃趕緊吃飽,那就增加了移出量,泌乳量就會跟著增加,形成“越喂越多,越吃越有”的良性循環。母乳量就是這樣提升的。


❶為什麼要強調15分鐘?

原因1、增加寶寶的營養性吸吮,15分鐘夠了

追奶一大坑就是,奶量沒怎麼提升,寶寶卻養成了吃奶頻繁、吃奶時間長的“壞習慣”,或者吃奶和睡眠混在一起,一吃就睡,不餵了就醒了。


“多吸勤喂”如果沒有專門用在營養性吸吮上,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營養性吸吮


營養性吸吮,是寶寶確實吃到了奶,攝入了營養時的吸吮。

非營養性吸吮,是寶寶沒吃到奶,沒有攝入營養時的吸吮。

營養性吸吮是真的在吃奶,而非營養性吸吮則是在刺激奶陣或者享受安撫。


在吃奶的最初15分鐘,寶寶的非營養性吸吮通常是在刺激奶陣,當然同時寶寶也享受到了吸吮動作帶來的安撫。而15分鐘之後,寶寶慢慢閉上眼睛,嘴巴從用力吸吮逐漸變成輕輕翕動,這樣的非營養性吸吮就沒有刺激奶陣的意思了,寶寶只是在享受安撫,比如哄自己入睡,甚至維持睡眠,當然同時對乳房也有刺激奶陣的作用。


15分鐘追奶法,只在寶寶體力、耐心、食慾最好的時候去改善泌乳和移出,離各種追奶大坑遠遠的。哪怕奶量提升有限,至少也能提高哺乳效率,讓媽媽少點辛苦疲勞,讓寶寶吃奶更快,還降低厭奶風險,預防不良睡眠習慣。


原因2、15分鐘,媽媽時間精力的投入產出比最高

如果15分鐘就能喂完,誰願意抱著寶寶喂半小時呢?媽媽太累、乳房太累,不利於泌乳。如果寶寶一會兒吃一頓、一會兒又吃一頓,特別缺乏規律性,乳房就會“不知所措”,不知何時該大量泌乳,何時該少量泌乳。


把追奶的努力集中在15分鐘內,是用最少的時間和體力去實現最好的效果,適合所有媽媽。


原因3、來奶陣的正常規律基本就在哺乳的最初15分鐘

乳房泌乳是一個奶陣一個奶陣來的,來奶陣了寶寶才能吃到奶,才吞嚥。不來奶陣的時候,寶寶只是吸吮刺激下一個奶陣,吃不到奶。


正常的奶陣,是按照這樣的規律來的:

  • 第一個奶陣一般是最長的,2-3分鐘左右,越往後的奶陣越短。
  • 第一個和第二個奶陣之間的間隔最短,長的一兩分鐘,短的十幾秒,越往後奶陣間隔越長。
  • 第一個奶陣往往也是量最大最衝的,寶寶可能大口大口地吞嚥,甚至吞嚥不及,越往後奶陣越是量小不衝,寶寶可以非常從容地連續小口吞嚥。

這些基本就發生在哺乳的最初15分鐘內。

有沒有1種追奶方法,對誰都有效?有!“15分鐘追奶法”

作者靈魂手繪

奶少的媽媽,不僅奶陣持續時間短、量小,通常奶陣規律也有問題。最常見的是奶陣間隔特別長,第一/二個奶陣比後面的還短,寶寶餓的時候吃不到就生氣煩躁不吃了,或者儘管有耐心吃卻沒體力等到吃飽就睡了。換言之,不光奶量少,奶陣特點不能集中在最初的15分鐘,不符合寶寶吃奶的需求。


所以,讓奶陣,尤其是第一、二個奶陣,更多、更長、更衝,是符合所有寶寶需求,也適合所有媽媽的。


❷泌乳保障和吸吮有效性是什麼意思?

泌乳保障不僅是營養、水份,還有媽媽的睡眠、乳房健康和寶寶的作息

哺乳期僅僅吃好、多喝水,是不足以保障泌乳的。因為來奶陣離不開內分泌系統的參與,催產素分泌受到阻礙,奶陣就會來得慢。不來奶陣,就沒有乳汁給寶寶吃。


疲勞、疼痛、憤怒焦慮情緒會抑制催產素的分泌;身體的舒適感、情緒的愉悅會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所以,泌乳保障也要包含以下部分,才能實現15分鐘內的集中泌乳:

  • 母乳媽媽夜間需要早睡,白天需要小睡
  • 乳房需要保持在沒有疼痛不適的良好狀態
  • 很多奶少的媽媽,同時也被寶寶睡得渣、厭奶、哭鬧多所困擾,這些要解決掉,才能告別煩躁焦慮擔憂情緒。


吸吮有效性不僅是含乳決定的,還有四個因素也起影響作用:哺乳時機、哺乳姿勢、寶寶吸吮用力習慣、影響乳汁移出的寶寶口腔和媽媽乳房的生理特點。


◆ ◆ ◆

好的追奶方法,效果應該“肉眼可見”


15分鐘追奶法不是“一招靈”,而是一套“組合拳”,但追奶速度卻非常快,認真做,7-14天就能發現以下奶量提升的表現:

  • 寶寶吞嚥增多,吞嚥變得更大口
  • 哺乳間隔能拉長了,寶寶吃奶更規律
  • 正確瓶喂的基礎上,奶粉量開始下降


有效率更是100%,絕不會有“完全沒效果”的情況出現。即便寶寶月齡已經很大了,或者天生乳腺組織不太豐富,也可以實質性地提升奶量,去追求自己的奶量上限。已經純母乳但奶量不穩定的媽媽,也可以用它來穩定奶量。有的媽媽還有乳房“有脹感了”,“來奶陣快了”等感受。


相比之下,有些追奶方法就不太好衡量效果。比如:

  • 多吸勤喂追奶,可能奶粉量減了,但寶寶吃奶時間長了,不願意放開乳房。
  • pp大法追奶,可能吸奶量多了,但親喂卻仍然不夠吃。
  • “喂完再吸吸”,可能奶粉量減了,但又親喂又吸奶,或者又瓶餵母乳又瓶餵奶粉,累得慌,一停吸奶和瓶餵母乳,奶粉量又加回去了。


◆ ◆ ◆

做起來,竟然這麼簡單


❶每次餵奶時按順序這樣做:


第一步:哺乳前按摩乳暈;

第二步:餵奶;

第三步:第1或第2個奶陣過去後就換邊,換邊後寶寶吃完一個奶陣就再換回來,不要在一邊吃完一兩個奶陣後還繼續非營養性吸吮好幾分鐘。換邊時順便拍嗝,不要等寶寶吃到閉眼了再拍嗝;

第四步:兩邊乳房都吃過後,如果寶寶沒吃飽,就餵奶粉,在正確瓶喂的前提下喂到寶寶吃飽,拍嗝要在寶寶閉眼入睡前。如果寶寶沒吃奶粉就閉眼要睡了,就不要餵奶粉,不要再換邊,也不要喚醒寶寶,就讓寶寶睡;

第五步:吃奶後寶寶睡了,不要拍嗝吵醒寶寶,要抱穩寶寶,輕而果斷地撤出乳頭,等寶寶睡穩後放下,確保寶寶至少睡1小時。如果是“睡渣寶寶”,在追奶的最初一週要抱睡保障睡眠,睡好點之後再逐漸放下;

第六步:寶寶醒來後,多趴多運動,促進寶寶食慾,有利於下次吃奶時認真吃。


❷注意事項

  • 如果餵奶次數不足,增加餵奶次數至每2-3小時一次,寶寶完全不肯吃才考慮使用吸奶器。
  • 如果餵奶時長不足,增加餵奶時長至15分鐘,寶寶實在吃不到15分鐘才考慮使用吸奶器。但要放下寶寶後立即吸奶,爭取寶寶吃和吸奶器吸能形成連續的15-20分鐘乳汁移出。不要喂完寶寶拍嗝、餵奶粉、換尿布都做完了才開始吸奶。
  • 保障哺乳間隔不小於2小時。哺乳間隔是從上次哺乳結束到下次哺乳開始的時長。
  • 奶粉要循序漸進地減。每天有4-6個大半變色條變色的紙尿褲,就說明寶寶沒有餓到,奶粉可以繼續減。如果每天有10個以上這樣的紙尿褲,說明寶寶吃得很多了,奶粉必須減,否則母乳量無法繼續增加。
  • 追奶期間,要保持“玩-吃-睡”的作息,用“吃-玩-睡”的作息進展會很慢。


◆ ◆ ◆

15分鐘追奶法的難點


任何一種方法,肯定都有自己的竅門和難點。

試過15分鐘追奶法的媽媽們反饋比較集中的難點有以下兩個:

❶區分營養性吸吮和非營養性吸吮

二者的區別是,寶寶有沒有吞嚥。有的寶寶吞嚥有聲音,有的寶寶吞嚥卻比較安靜,只能通過下顎和喉嚨的動作來判斷。但是錄了視頻給母乳指導看,由母乳指導幫忙識別一次,之後媽媽自己識別就很容易了。


❷拉長哺乳間隔

有的寶寶奶粉吃得比較零碎,比如:哄不住了就吃點;吃完母乳如果不鬧就不吃,過一會兒鬧了再吃;隨時鬧了隨時吃母乳;大人不會用其他方式哄住寶寶......這些頻繁用餵奶來安撫寶寶的情況在很多家庭其實很難改,導致哺乳規律不起來、餵奶間隔太短,遲遲看不到奶陣來得更快更多。這種情況下,聰明地添加奶粉會比較有幫助。


◆ ◆ ◆

自己追奶困難,需要老師指導的情況


❶乳房疼痛明顯

有的媽媽乳房疼痛原因比較複雜。哺乳次數、時長、哺乳姿勢、寶寶口腔生理特點和媽媽乳房生理特點等多個原因同時存在,確實需要經驗豐富的老師來幫忙找原因,講方法。在調整過程中,也需要老師幫忙確認做得對不對。無論是面對面,還是視頻的指導,都要及時、多次。


❷睡眠對哺乳有較大幹擾


有的寶寶,尤其是小月齡寶寶,吃奶和睡眠是混在一起的。因此睡得不規律也就導致了吃得不規律,每次哺乳的最初15分鐘寶寶食慾、體力和耐心都沒有保障。睡眠和哺乳同時調整,通常需要有老師來指導哄睡、接覺等技巧,指導作息調整。也是需要及時、多次的幫助。


◆ ◆ ◆

“15分鐘追奶法”的成功率有數據證明


下面數據來自應用“15分鐘追奶法”的好喂追奶訓練營。雖然都是有老師帶領的追奶,成功率肯定比沒有老師帶領要高。但也恰恰是因為有老師帶領,媽媽們都做到了正確執行“15分鐘追奶法”,她們的數據沒有受到執行誤差的干擾,是真正的“15分鐘追奶法”的效果證明。


❶混合餵養組

追奶14天之後,100%媽媽實現了減奶粉,奶粉總量減少了 15%-100%不等,減奶粉量最高值540ml。


在寶寶吞嚥表現上,“吞嚥次數”和“吞嚥幅度”兩項指標均有大幅提高,這也是媽媽們能自己順利下減奶粉的原因。

有沒有1種追奶方法,對誰都有效?有!“15分鐘追奶法”


❷純母乳餵養組

83%的媽媽發現奶量更穩定了,同時對奶少的擔心也減輕了。

60%的寶寶“吞嚥次數”比原來更多,40%的寶寶“吞嚥幅度”比原來更大口。


◆ ◆ ◆

“15分鐘追奶法”的好處

✘不要疼

✘不要熬夜

✘不要累

✘不要媽媽承受任何壓力


✔︎要寶寶吃奶規律

✔︎要媽媽有時間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