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未改名的"曲沃"

曲沃之名,始于西周初期。古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今沸泉)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折向北经青玉峡,东流白石山,悬而为沃泉(今景明瀑布),九曲而北入于浍,萦回盘旋,西流入汾。取其曲,取其沃,得名曲沃。据《读修曲沃县志》,因古曲沃城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

公元前1020年前后,叔虞故,其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为晋,自号晋君,于晋水入浍之处建新都,取名曰翼(今曲沃县与翼城县接壤地带)。

西周穆王年间(约公元前10世纪),晋成侯徙都曲沃(今县城西南1公里处)。此间,历成、厉、靖、釐、献五世。

公元前811年,晋穆侯将国都迁于绛,后世称“故绛”(今曲沃县中东部和翼城县西部一带)。

公元前746年,穆侯之孙昭侯迁都于翼,公元前745年(周平王二十六年),封其叔成师(桓叔)于曲沃,号“沃国”。历桓叔、庄伯、武公三世,曲沃渐成为晋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入翼杀孝侯,晋立鄂侯于鄂(“鄂”指晋之别都,时间较短)。鄂侯6年死,哀侯复都翼。

公元前716年,曲沃武公姬称继位,史称晋武公。武公即位后,厉兵秣马,整经略武,实力大大增强,于公元前679年代晋成功,定都曲沃。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聚邑曰绛”(此“绛”在原有“绛”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今天的曲沃约三分之二的地域在其内),次年迁都于此。历献、惠、怀、文、襄、灵、成7公。

公元前636年,晋献公二公子重耳即位,史称晋文公,定都曲沃(包括今天曲沃全境、翼城西部、侯马东部),自此拉开了晋国称霸150余年的恢宏巨幕。

公元前585年(简王元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亦称绛,后世称“新绛”(今曲沃西、侯马东)。历景、厉、悼、平、昭、顷、定、出、哀、幽、烈、孝、静13公。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曲沃属魏。

秦,置绛县,曲沃属之。

西汉,亦置绛县,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改绛县为绛邑县,仍属河东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曲沃县,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

北周建德年间徙治今县城南1千米安吉村。

隋开皇十年(590)徙治今县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