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忠教授:中國急診醫學發展邁入3.0時代,AMS實踐提升項目應運而生

戰“疫”急診人 | 于學忠教授:中國急診醫學發展邁入3.0時代,AMS實踐提升項目應運而生

抗菌藥物科學化管理(AMS),是通過實現管控、感控參與,建立感染科醫師、臨床微生物檢驗人員、臨床藥師組成的三大技術支撐體系,實現臨床治療和感染預防的最佳效果及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的抗菌藥物管理目標。2020年初,由北京急診醫學會主辦,默沙東支持的“中國急診專科醫聯體抗菌藥物科學化管理(AMS)實踐提升項目”在京啟動,項目旨在幫助急診醫生提高抗菌藥物治療的精準性,提升救治效果,提高我國感染性疾病診治及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水平。

然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自2019年底爆發,疫情的發展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急診科作為阻止“戰火”蔓延的第一道防線,擔負著急危重症搶救和發熱預檢分診兩項重要工作,因此,做好急診科的防控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於此,本報有幸採訪北京協和醫院于學忠教授,就中國急診醫學的發展歷程,及如何在急診醫學領域科學管理抗菌藥物發表看法,分享經驗及觀點。

于學忠 教授

战“疫”急诊人 | 于学忠教授:中国急诊医学发展迈入3.0时代,AMS实践提升项目应运而生

博士研究生導師

國家衛健委急診質控中心主任

健康中國,急救先行

于學忠教授:急診醫學起源於美國,1979年美國醫學會將急診醫學正式認定為第23門獨立學科。1983年我國第一個院內獨立建制的急診科在北京協和醫院誕生。“獨立建制”意味著急診自此獨立,擁有自己的專業學科,有了常駐專業醫生而不再需要從各科室調用醫生來急診科工作。在北京協和醫院的獨立急診科建立後,全國各級醫院都開始逐漸意識到急診科的重要性,並以協和醫院為標杆學習如何建立急診科。為了更好的發展急診學科,1987年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正式成立。這些“里程碑”事件標誌著我國急診醫學事業的誕生,也稱作中國急診醫學發展的1.0時代。雖然在1.0時代,學科建設制度和管理方法尚不完善,但是中國急診醫學自此邁出了“從無到有”的第一步。

2009年原衛生部發布了《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急診醫學迎來了2.0時代。指南詳細回答了中國急診醫學的三大問題,即“誰來幹,幹什麼,怎麼幹”,解決了人員編制、軟件配置、硬件配置等多個問題。同時多學科合作和交流也充實了急診醫學基本理論,使學科的發展管理初具雛形。但是成熟的急診發展模式和醫療服務體系仍有待完善,不同地域、不同等級醫院的急診運行大不相同。以120急救中心為例,在北京,早期的120急救中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但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完全一體的機制導致急診患者過於集中,醫療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隨後,有關部門對120急救中心的功能進行了調整,僅保留院前急救功能,取消了院內急救。而在上海,120急救中心僅負責統一指揮、調度全市的急救車;還有部分地區,120與110和119聯動,由統一的指揮中心根據具體情況調動。這說明當時我國的急診醫學運行模式尚沒有統一的規範,還無法將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有效結合。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2019年深入落實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重點工作方案》,要求繼續優化急診急救服務,建立院前醫療急救中心(站)與院內急診的信息共享機制,力爭到2020年,各地逐步建立起基於“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體系和院前院內信息共享網絡,實現急危重症患者醫療救治快速、高效、高質量的發展;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整合資源,探索開展有醫療服務需求的非院前醫療急救患者的轉運服務,加強相關工作管理,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至此,中國急診醫學發展步入了3.0時代。為了更好地落實“五大中心”的建設,近年來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積極響應衛生部門號召,開展了以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為核心的急診急救大平臺搭建項目,進一步提高了急診人員的醫療服務能力,規範了急診運行模式。

站在新時代,迎接新挑戰

于學忠教授: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急診醫學事業逐漸步入正軌。但是新時代,我們又面臨著新的挑戰。除了急診運行模式的不統一,急診科還面臨著人才缺失的問題。這是由於一方面急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體制尚不完善,急診醫師規培面臨著“誰來培訓,培訓什麼,怎麼培訓”的問題。另一方面,急診的高強度工作和日趨緊張的醫患關係也導致了急診人才的流失。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亦是急診3.0時代裡,我們的工作重心之一。

做好院前急救是新時代中國急診醫學的發展方向

于學忠教授:為了達到急診急救服務優化的目的,3.0時代的急診醫學發展應該做到:完善院前急救制度和加強大眾自救意識與能力“兩手抓”。具體措施方面,首先,可以加強面向大眾的科學普及工作、增加公共場所急救設施的投入,提高非醫護人員在危機時刻的自救意識和能力。另外,可以通過統一的運行模式,科學有效地分配、利用院前急救資源,確保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及時銜接。將非醫護人員院前自救、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與各大醫院急診科的院內急救緊密結合,真正做到用最短的時間,實現有效的救治。

科學管理抗菌藥物,

助力急診醫學健康發展

于學忠 教授:在規範急診運行模式,發展急診醫學的道路上,開展AMS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在所有急診相關疾病中,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見的一類疾病。而抗菌藥物種類繁多,應用廣泛,時至今日,其濫用現象仍屢見不鮮。因此,通過項目開展,提高急診科醫生對抗菌藥物科學管理的認識,規範應用、嚴格控制抗菌藥物使用可以有效杜絕藥物濫用現象,並有助於我國早日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戰略規劃目標。

战“疫”急诊人 | 于学忠教授:中国急诊医学发展迈入3.0时代,AMS实践提升项目应运而生

透過疫情,看急診發展的未來

于學忠教授:歲末年初,新型冠狀病毒呼嘯而來,它肆虐武漢,並迅速蔓延至全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全體醫務工作者為了打贏這場阻擊戰,義無反顧的衝在最前線,疫情就是命令,防護就是責任!自疫情發生至今,每一位最前線的急診人都在以高尚的職業精神和專業的醫療技術奮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而在另一方面,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也帶給急診人很多思考,給未來急診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首先,需要探討急診和發熱門診如何一體化建設。我們知道發熱患者很常見,日常情況有些去呼吸科就診,有些去到感染科,很多也會來到急診科治療,很分散。因此,加強急診和發熱門診的一體化建設,才能不漏掉一個可疑的病例,不至於形成蝴蝶效應,在大風暴來臨前及時處理。第二,急診一定要有充足預案,疫情爆發後究竟應該怎麼處理,必須要強化日常的培訓,設計合理的流程。硬件建設一直在路上。此次疫情之下,武漢建立方艙醫院就是很好的例子。急診在未來也需要這樣的建設,如醫院多功能廳,就可以考慮在重大公共事件發生時承擔這樣的功能。還有防護物資,要作為基礎的常備物資保障起來。第三,要穩固基層醫療隊伍。醫生都有個普遍認識是急診累、待遇低。因此,國家要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這個學科,有了國家支持,急診建設一定事半功倍,並在未來再發生類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