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民營大企業走向世界一流

2018年11月1號,民企座談會後,幾個月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企發展的政策舉措,力度之大,所見不多,民營企業重建了信心,感受到了溫暖,尤其是座談會的講話看得準、講得透,受到企業的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6900多字的講話內容最後的落腳點放在了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上,這是民營大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過去幾個周,筆者就民營大企業的發展態勢、困境和問題,進行了密集調研,對於民營大企業這樣一個群體的現狀和未來,談三個方面的感受。

中國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 “五六七八九”彰顯重要地位

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不可爭議,“五六七八九”的簡單概述也受到了普遍認可,即在國民經濟中,民營經濟貢獻了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而除此之外,很多民營大企業在像國有企業一樣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教育、扶貧和醫療建設等方面積極作為,中國慈善榜上,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位次與金額也在不斷刷新。

  • 規模與質量雙進步奠定競爭基礎

民營企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數量上和責任奉獻上,更在於在各行各業湧現出一批敢闖敢幹,做強做優的高質量發展的民營大企業。它們在規模上不斷跨越,中國企業聯合會發佈的2018中國企業500強顯示,民營企業有237家,僅比國有企業少26家,而在2010年,這一差距是150家,在大企業這群體中,民營企業的份額接近半壁江山。它們在產業上不斷深耕,在中國企業500強中,

民營和國有企業在產業鏈條上表現出顯著的垂直分工,民營企業在輕工製造、商業網絡、房地產和互聯網服務中表現出非常強大的競爭能力

在世界500強的舞臺上,我國民營企業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它們既有此次在中美貿易戰中的表現優異,為中國企業形象提氣的華為,也有和幾乎美國入圍數量相當的互聯網科技企業。

可以說,這些幾十年如一日聚焦實業、做精主業的傳統制造業民企;不斷創新投入,堅持科技和服務並重的新興服務業民企為中國企業走向更廣闊舞臺提供了一個強大分母

  • 耀眼的獨角獸迸發發展活力

民營企業的優勢在於機制的靈活和管理的高效,在於對市場機會的把握以及與客戶的無限貼近,這是民營企業活力的體現,更是走向世界一流的前提和基礎。這不但體現在民營大企業的財務指標上,尤其是資本收益率水平相對更高,也體現在民營資本之於未來的佈局。

近年來,崛起的獨角獸成為中國經濟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對於民營資本而言,它的耀眼不僅在於其本身的爆發增長和可期的財務變現,更重要的是,獨角獸所代表的新興技術和未來產業的方向,這正體現個體創業者的心血傾注和民營資本的強力佈局。10多年來,BATJ成為炙手可熱的超級物種,很多初創企業非A即T的命運也增強著這些個超級物種對產業的控制力。而未來10年多中,

現在活躍於各類獨角獸榜單中的企業成為下一個阿里或者騰訊也未可知,至少在新一代新技術、企業級服務的方向上,它們佔據著有利的地位。

中國民營企業成長的煩惱

面向更寬廣的舞臺,民營企業也有成長中的諸多煩惱,有內功不足也不乏外部環境待完善,有現階段的新問題,也有諸多歷史遺留的尾巴。這裡希望將著力點放在改善外部環境上,並以推動民營大企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 不平等待遇挫傷發展信心

目前,民營企業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中的一系列問題,根源上在於民企主體地位的不平等,從而帶來市場準入、項目審批、政策扶持和融資等方方面面的待遇上的不平等,並集中體現在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上。

民營經濟座談會以後,民企的融資難題得到一定的緩解,但仍面臨諸多問題。首先,民營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都存在10%-50%的上浮現象,相較於國有企業的基準利率水平,融資更貴。第二,“國企違約政府兜底,民企違約終身追究”的觀念和做法仍普遍存在,尤其是要求企業家的家人承擔連帶責任的風控行為傷害了企業家的自尊。第三,在徵信評價標準上,銀行和債券市場對民企的要求更高。第四,同樣的信用等級,民營企業的發債更慢、成本更高,認購上也大打折扣。

  • 難以理性對待主動上門貸款

一種觀點認為,2018年民營企業的危機源於在寬鬆貨幣政策下,民營企業不能堅守主業,肆意多元化投資所致。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非理性擴張,攤子鋪的太大都是企業走向衰亡的一個主要因素,在調研中也確實發現那些一門心思做主業的企業活得都還不錯。然而這些優質企業很多時候要面臨著銀行主動送上門的貸款,無處安放只用來買理財財產以抹平成本的尷尬,同時還要配一些存款的無奈。

目前銀行的風險控制目標以及存貸比的考核決定了對企業“雪中送炭”困難重重,而現階段民營企業面臨銀行的“錦上添花”的“誘惑”,難以冷靜和理性的應對也是事實,銀行和企業之間似乎很難良性循環。相當大比例的企業正是頭腦發熱的非理性投資,陷入困境。

  • 吸引關鍵人才不單是企業的事兒

在民營企業的壯大中,引進關鍵人才的瓶頸幾乎能和融資難題並列,尤其反映在地處在二三線城市的企業中。引進和留住高端人才不僅需要企業提供高薪和有發展潛力的事業平臺,更重要的是在於地方政府在教育、醫療方面的配套,這些軟環境在不同城市之間差距很大。我國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大都不在一線城市,關鍵人才不足大大限制了這些企業的發展。一些企業在探索產城結合的發展思路,但工業園區的規劃上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目前一些省份出臺了吸引人才獎勵辦法,但獎勵返還的比例對企業並不具備吸引力,很大程度上,這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

  • 過度創新加劇企業負擔

對創新而言,“領先半步”已經成為企業成長中的共識,這其中的原因在於組織中各要素的匹配和支撐的能力,和外部市場的適應能力。同樣的邏輯,政策和產業層面的過度創新也會殃及各相關主體。

目前很多大企業出現金融化的趨勢,然而產融結合過度和金融監管不足也加劇了資金體外循環和資金的空循環。如今,很多在供應鏈居於主導地位的大企業利用壟斷地位,和金融化的資金優勢,以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名義故意延長付款週期,甚至使用商業承兌匯票支付,大大增加了合作企業的財務成本,供應商的現金流受到嚴重影響,甚至被拖垮。

另外,現在執行的勞動法存在著嚴重的企業和員工的權益不對等,負面影響逐漸顯現。首先,員工可以自由離職,企業沒有約束力,而企業裁人必須要徵得員工本人同意,企業用人的自主權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在勞動仲裁中,員工的勝訴率幾乎達到了100%,一些企業中甚至出現了員工故意不作為,等待賠償的職業碰瓷現象。而多年來社保未完成繳納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會因為員工索賠成為企業突發的巨大負擔。

公平公正的政策環境最重要

生長於,壯大於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的民營企業自我成長、自我變革的能力很強,推動民營大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公平公正的環境是第一要務

  • 堅持所有制中性,推動平等待遇

進一步解放思想,消除所有制歧視的頑疾,堅決維護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平等待遇。不貼標籤,理性對待民營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同時加強輿論引導,增強民企發展信心。

短期內先解決對優質民企的識別機制和徵信措施,讓千百家民企達到和國有企業一樣的待遇。長期內,以企業的發展質量,進行分類管理,而不是以所有制性質,進行區別對待。此外,在政府招商引資中,應努力避免“有了女婿不管兒子”的現象。在改革開放中,對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要平等對待,在政策、資金和土地上的便利上,不能出現太大傾向。

  • 進一步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打造良好的政商環境

激發民營企業的發展活力,快速響應企業的需求,增強各個部門聯動性,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建議有關部門儘快落實各地的營商環境評價事項,推動各地方政府加強交流,推廣優秀標杆的先進經驗。

從優化發展環境著手,儘快提升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服務配套水平,為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根本支持。從減少政府幹預著手,堅持規則制定和結果導向管理,激發企業的能動性。如在環保的監管上,應制定好環保標準,能耗標準,對排放結果實行嚴格把關,而不是以一刀切的方式監管企業的行為。從提高執政效果著手,加強與企業的互動性,給企業的自糾和主動作為以空間,應設置充足的政策疏緩期。

  • 強化政策出臺的普惠性、及時性

多年來,稅費負擔在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外部因素中佔據著很大的比重。此次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對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率由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企業一致稱讚,獲得感很強。未來,應繼續多搞普惠性政策,讓企業平等享受優惠福利,同時少搞小額專項補貼政策,減少流轉環節,將有限的資金真正用到企業身上。多搞探索性政策,少搞限制性政策,激發民企的活力,

增強政策的及時性,對前沿的商業業態儘快出臺指導性政策,促進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如推動符合條件的平臺型企業儘快享受高科技企業的優惠政策;同時對新興業態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要給予及時糾正,如進一步規範電商、微商和直銷的法律和法規,規範電商亂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