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有一種傷害叫做“都是為你好”

每個人成長成現在的模樣,都和原生家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家傳遞著愛與溫暖,也傳遞著恨與傷害,很多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創傷,只是並不自知或不願正視,這是一個頗具共性的情感盲區。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寫過一本書,叫做《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她把那些傷害型的父母成為有毒的父母,裡面介紹了多種有毒型父母的行為模式,揭開了有毒原生家庭的種種面紗。

蘇珊.福沃德曾在美國廣播公司主持節目六年,並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這本書的素材大多來源於她工作中接觸的真實病例,真實的還原傷害型的家庭如何給孩子的生活造成影響。這本書出版後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書的原意並不是要怪罪原生家庭,控訴有毒父母,而是要喚醒大家正視問題根源,同時傳授大家一些具體的應對策略,幫助受害人從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走向新生。


原生家庭:有一種傷害叫做“都是為你好”


揭開有毒原生家庭的面紗

在家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也讓我們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不會傷害我的,這便成了滋養有毒原生家庭行為模式的土壤,最典型就是操控型父母。

操控性父母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喜歡對子女的生活橫加干涉,總覺得我的孩子需要我,而不管孩子真正的想法。 孩子的獨立對他們來說是種威脅,他們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善於製造內疚感,讓孩子重回他們的控制。

操控性父母的子女成年後,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會有些模糊,分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往往會因為迎合父母而忽略或隱藏自己的想法,他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同事的媽媽就是這種類型的父母。同事在公司可以獨當一面,但媽媽還是把她當小孩子對待,覺得她不能獨立生活,常常跑到她家來給她做飯,打掃整理房間。同事想要有自己的空間,勸說媽媽不必這麼辛苦,媽媽就會委屈的說,“我為自己心愛的女兒做這些,有錯嗎?”

無奈,同事只能放任媽媽去做。但是媽媽需要的不只是為女兒做這些,她也需要女兒可以同樣給她回報,比如晚上回家一起吃晚飯。有時同事想在外面和朋友聚餐,媽媽接到電話後就會很不開心的說,我飯菜都準備好了,我自己一個人吃也沒胃口,只能浪費了。每次聽到媽媽這樣說,同事都覺得很內疚,只好放棄自己的社交生活,回家陪媽媽。

為此,同事很苦惱,回家後也不能開開心心陪媽媽吃飯,內心壓抑的需求和無法釋放的憤怒,讓她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父母的操縱將很多子女逼入死衚衕,選擇反抗,就會傷害到自己“只是出於好意”的父母,對很多人來說,選擇屈服更容易一些。但是不管是反抗還是屈服,都不利於我們心理上的解脫。

原生家庭:有一種傷害叫做“都是為你好”

如何為自己解毒

向父母妥協並沒有錯,只要是出於你自己的主觀意願。但是如果這並不是忠於你內心的真實想法,那麼我們就需要進行自我界定,在做決定時,以自己的意願和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是以父母的願望和需求作為衡量標準。

很多人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因為他們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間的差別。自我界定不是要完全忽略別人的情感,它的重點在於將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區分開來,不要讓父母過度掌控你的生活。如果你撇開了父母的影響,你仍可以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那麼你就進行了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時,意味著你要重新審視甚至否定原有的家庭觀念,必然會受到來自父母的種種阻擾,比如被質疑,被打壓,被說成自私自利、忘恩負義等,讓你又回到內疚的漩渦裡。蘇珊.福沃德在書裡介紹了一個應對技巧:非辯護性回應。

當我們的情感受到威脅或攻擊的時候,大多數人的反應是下意識的、沒有思索的,這種反應取決於他人對你的認同感。別人肯定你,你就自我感覺良好,別人否定你,你就生氣反駁。這種反應就相當於你放棄了自我控制,把自己的情感交給了別人,給予了對方掌控你的巨大能量。

回應不同於反應的一點,就是你在感受的同時也在思考,而不是衝動行事。有句話說,有所求必然受制於人。如果你生氣、解釋、道歉或者想要說服對方,就等於你把主動權交到對方手上,給予對方拒絕你的權利。而採取非辯護式回應,你無所求,就不會受人擺佈。

例如:當父母貶損你的想法時,如果你去解釋去爭辯去證明自己,你會發現你一直處於父母的影響之下,父母的評論牽動著你的情緒,直到最後你無力招架。而採用非辯護性回應,如:“很抱歉,你不贊同我的想法”、“你的意見真有意思,但我堅持我的想法”等。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掐斷你與父母不必要的糾纏,化解你與父母交涉過程中的過激情緒,阻止矛盾的激化。

原生家庭:有一種傷害叫做“都是為你好”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認識和改變與父母之間的負面關係,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重新認識自己,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