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這裡有座明代高村橋,你知道嗎?

高村橋

惠通橋又名高村橋,位於湯陰縣東6公里南店村和北店村之間的湯河之上。惠通橋為三孔拱形石橋,橋長41米,橋面寬8.6米,白石結構,龍門石上下游浮雕吸水獸。1978年公佈為湯陰縣文物保護單位。解放戰爭中,中央橋孔曾被炮火炸燬,20世紀50年代補修,沿用至今。

湯陰這裡有座明代高村橋,你知道嗎?

高村橋北有玄帝廟,據廟內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玄帝廟記》碑記載:“湯邑東北十里許,舊有惠通橋...為南北往來所必經,行旅仕官絡繹,居人以小官路呼之,蓋亦通衢也。橋創於有明嘉靖、隆慶間(1567--1572年),邑侯李公主之,則備極孔固,深三丈餘,長十五丈,闊兩丈五尺”。李公即李芝,澤州人,解元。嘉靖40年(1561年)始任湯陰令。


湯陰這裡有座明代高村橋,你知道嗎?

明崇禎十年(1637年)《湯陰縣誌》只有高村惠通橋。對於高村橋,明清官方認可其是惠通橋,民間認為其是會通橋。惠通橋之所以成了會通橋是"會“是”惠“的同音字訛變的。

湯陰這裡有座明代高村橋,你知道嗎?

明崇禎十年(1637年)《湯陰縣誌》關於惠通橋的記載是:李公祠二,一在縣東高村惠通橋北。一在縣南光村鋪東,祀縣令李芝。《禮》曰“有功於民則祀之。”,高村惠通橋北之李公祠乃紀念縣令李芝修建。

湯陰這裡有座明代高村橋,你知道嗎?

這座有著400多年曆史的明代石橋,留存於今實屬不易。當地人為保護古橋,古橋橋面鋪設了水泥石子,橋的南北兩頭壘起水泥圍牆。

高村與高村橋廟會

高村因地處南北通衢之要道,於是在惠通橋兩岸相繼出現了一些以出售商品或提供旅舍等服務的店鋪,高村的店與高村並存,廣為人知。久之,高村店的名聲甚至超過了高村,故明崇禎十年(1637年)高村店作為正式村名被列入了《湯陰縣誌》。又由於高村店以馬氏家族為代表的店鋪最有聲望,一時間馬家店也成了高村店的代名詞。清乾隆元年(1736年)立在該村廟前的《湯陰縣重修惠通石橋碑記》碑陰捐資村沒有高村、高村店,首次出現了馬家店(有村民證實北店以前的確叫過馬家店)。此後,或可能馬氏家族及馬家的店鋪走向衰落,到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湯陰縣誌》時,村名又成了高家店。最遲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高村橋作為村名首次出現在與之比鄰的東木佛村《重修八蜡祠碑記》碑陰捐資名單上。且一年一度,四月初六的高村橋會保留至今。與高村橋同時過會的除南店、北店外,還有周邊:前彎張、後彎張、楊村、南陳王、北陳王、大付莊、西石得、堯石得、同莊、劉嘴、白營、小張蓋、楊莊等十幾個村莊。足見高村橋會的影響力及當年的盛況。

光緒末年,北店作為村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一點可以在該村西北近鄰東蘭村宣統元年(1909年)《重修菩薩堂碑》碑陰捐資村名得到驗證。今北店對岸之南店,北宋時為東高,入明也為高村,村中也有店(陳家店),但規模較小,名聲或比不上對岸的馬家店,所以村名一直從屬,大約清宣統初年前後可以比肩對岸,南店開始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