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利器為何持續緊缺?深度解析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


在今年春節前後於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當中,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咳嗽、呼吸形成的飛沫進行傳播,所以公共區域的疫情監控與防治成為遏制疫情的重要環節。

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症狀表現主要呈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和乏力等症狀,所以體溫篩檢成為公共區域疫情監測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傳統的溫度計、額溫槍等測溫設備,不僅需要一對一檢查,檢測速度慢,而且還需要近距離接觸,因此存在較大的交叉感染風險。相比之下,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由於能實現遠距離(可達數米)、非接觸式、多目標同時進行體溫檢測,是在公眾場所甄別發熱人群效率最高的一種方式。

“戰疫”利器為何持續緊缺?深度解析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


正因為如此,國務院於1月30日就印發了關於組織做好紅外體溫篩檢儀及配套零部件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緊急通知,通知明確將紅外體測篩檢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物資。

雖然國內紅外熱成像產業鏈企業大立科技、高德紅外、華中數控等緊急復工,並提供數千臺紅外熱像儀,攜手助力各地防疫工作,但遠遠滿足不了目前疫情的需求。

隨著各地延遲上班時限的臨近,返程復工大潮即將開啟,必將對於疫情的防控帶來更大的挑戰。預計各地政府及企業將進一步加大防疫工作的建設力度,目前醫院、高鐵、飛機場、地鐵、大型商超、寫字樓、學校等場所對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需求急劇增長。


“戰疫”利器為何持續緊缺?深度解析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


非接觸式紅外熱成像體溫篩檢市場需求巨大

2020年2月2日,工信部新聞發佈會上曾提到,目前為止收到各地各方面對紅外體溫檢測儀的需求約為2萬臺,手持式約30餘萬臺。工信部預計,整個全自動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需求約為6萬臺,手持式約55萬臺。

隨著各地復工返程人流高峰的到來,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於疫情的防控,預計各地政府及企業也將加大防疫工作的建設力度,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將成為疫情的關鍵防控設備,特別是在地鐵、汽車站、火車站、機場、醫院、學校、大型寫字樓、工廠等應該重點監控的人流密集區域,紅外熱成像測溫設備需求將大幅提升。

“戰疫”利器為何持續緊缺?深度解析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開的數據顯示,2019 年 10 月 24 日,國內共有 39 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 5800 公里。我們假設平均 1.1 公里設有一個地鐵站,全國地鐵站數量為約 5200-5300 站。如果每個站點都至少部署兩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進站口和出站口),則需求量將超1萬套。

汽車站方面,我們按照333個地級市,2862個縣進行大致測算,假設每個地級市平均擁有1.5個車站,每個縣擁有1.2個車站,則對應全國汽車站數量為 3934個,如果每個車站配備兩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則需要近8000套。

火車站方面,資料顯示,國內客運站數量約有2000個。根據最新的報道顯示,深圳市政府和鐵路部門的相關工作部署,深圳站、深圳東站、深圳北站、福田站、光明城站、深圳西站等6個車站都將在車站出站口(上述車站共計出入口13個)加裝體溫監測設備,共計32套。也就是說平均單站需要至少5套紅外體溫檢測設備。考慮到很多小的站點人流較少,我們假設單站至少配置3套紅外體溫檢測設備,則需要6000套。

機場方面,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國內機場已達到248個(如果按航站樓來算,數量更多)。由於大型機場的入口及安檢口較多,所以需求量較大。根據四川在線的報道顯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T2航站樓,目前在客流量相對較大的8個進出口安裝了10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以便在確保安全同時儘可能提高通過效率。如果我們按照平均一個機場需要10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來估算,那麼這塊的需求就將達到2480套。

“戰疫”利器為何持續緊缺?深度解析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


在學校方面,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如果按照每個學校至少配置1套紅外體溫檢測設備來估算,則需要51.88萬套。

在醫院方面,數據顯示,全國大中型醫院超過3.3萬家,如果每家醫院至少配備2套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那麼就需要6.6萬套。

綜上,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下,如果飛機、火車、地鐵、汽車站等交通樞紐,以及醫院、學校等人群聚集地都配備紅外體溫檢測設備,那麼僅這些市場的需求就將超過約61.13萬套。

此外,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寫字樓物業在管面積超15.5億平米,同時國內還有數量龐大的工廠、企事業單位,這也意味著紅外體溫檢測設備的潛在市場需求巨大。


紅外體溫監測產品類型多,單價高


在產品類型方面,目前在公共區域部署的紅外測溫設備主要有四大類:固定式檢測系統、移動式檢測系統、手持式檢測設備和測溫安檢門。


“戰疫”利器為何持續緊缺?深度解析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


固定式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系統,通常部署在交通站點的出入站口,檢測精度高(可以做到±0.2℃以內),視場角廣、檢測距離遠,最遠可支持10米左右,同時可以對10個左右的目標進行檢測。而為了保證檢測精度,通常固定式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系統會配備一個與正常人體熱輻射能量一致的恆溫“黑體”來作為參照標準,進行實時校準。目前固定式的紅外熱成像體溫監測設備價格較高,通常需要十多萬元不等。

移動式紅外體溫檢測系統,可以進行移動式靈活部署,檢測精度(在配備有黑體校準的情況下)、視場角和檢測距離與固定式相當。通常價格也要十多萬。

手持式紅外熱成像測溫設備,可以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檢測,不過檢測精度(部分誤差大於±0.5℃)、視場角、檢測距離(有些只有0.5m)大多低於固定式和移動式紅外測溫設備。價格方面,低的有四五千塊的,精度較低,可能只有±2℃,精度高的則要數萬元。

紅外熱成像測溫安檢門,這種類似於固定式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系統,不過檢測精度、檢測距離都要低一些。以海康威視的這款紅外熱成像測溫安檢門為例,其測試距離為0.3-3米,精度為±0.5℃。此類產品價格大概在2萬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目前市場需求較大,且受春節放假及部分區域推遲上班政策影響,這也導致了一些原料及器件的供應受阻,設備廠商的產能提升有限,這也導致了“一機難求”的局面。再加上一些中間商囤貨、炒貨,也進一步加重了缺貨及漲價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