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的意義是怎樣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無論是在歷史上和現實社會中都是很有意義的,可以說是勵志名言。

憂患可以磨練激勵一個人奮發向上,堅難困苦可以激發人的鬥志,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安逸享受卻會磨滅一個人的才智,從而停下前、進的腳步,不思進取,慢慢走向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告知下》,文中列舉了大量的實例來闡述“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然後才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的意義是怎樣的

01:在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勵志故事,除了文章講到的舜、管夷吾等勵精圖治,成其大事以外,還有很多生於憂患,奮發圖強而成功的人。越王勾踐就是這樣的典範,吳越爭霸,越王勾踐作為階下囚,在吳國忍辱負重,臥薪嚐膽,苟且偷生,伺機而動,最終完成復國大業。相反,吳王夫差卻浸沉在勝利的喜悅中,安逸享受,不思進取,導致吳國滅亡,死於安樂中。

02: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故事也比比皆是。

寒門學子勤工儉學,苦讀文化最終完成大學夢;富二代貪圖享樂,不學無術,敗家敗財,使父輩打下基業蕩然無存,應驗了富不過三代的老話。

沒有憂患意識,就沒有奮發圖強的動力;沒有憂患意識,就沒有破釜沉舟勇於進取的決心;沒有憂患意識,就沒有趕超別人勇於挑戰的精神。

安逸享樂只能腐蝕人的精神,使人鼠目寸光,看不到廣闊天地的美好,止步不前,不能居安思危,以至於走向衰敗、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的意義是怎樣的

沒有遠慮必有近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作為勵志名言警句,時時刻刻都在鞭策著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