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研究主要發現


本研究通過網絡數據實驗平臺“極術雲”於2020年3月8-12日調查了全國2377名中小學教師使用的在線教學平臺類型、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接受度以及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等情況。通過分析發現:


1、總體上,中小學教師對新冠期間的在線教育有一定認可度。在線教育認可度的總體得分均值為3.32分,高於5分量表的中間值3分。但同時也要注意到,認可度還有提升空間。


2、學段上初中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最高,地理空間上直轄市市區和省會城市郊區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最高,學科上物理、化學、政治教師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最高。


3、就平臺使用、技術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影響關係而言,教師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接受度與在線教育認可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教師使用綜合輔導型平臺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有正向影響顯著;但教師使用社交工具型、公共資源型和學科內容型平臺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負向影響顯著。


一、研究問題與方法


一場新冠疫情使全國中小學生的課堂由線下轉移到線上,突然之間改變了中小學老師的面對面課堂教學方式。對很多老師而言,在線教育依然是新技術、新門檻。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老師們對在線教育平臺是如何評價的?尤其與線下課堂教學方式相比較,中小學老師們是如何評價在線教育的優勢與劣勢的?老師們原有的技術接受度會不會影響在線教育的認可度?同時,不同類型平臺的呈現方式、資源類型也有差異,老師們使用不同平臺的經驗是否會影響他們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影響?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聯合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課題組通過全國範圍內的問卷調查和數據採集對這些基礎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為在線教育在教育信息化發展浪潮中持續發力提供科學建議。


1、在線教育認可度


在線教育認可度,意指使用在線教育的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程度或肯定程度,按照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劃分出八個具體的測量指標,它們分別為:花費時間、投入精力、身體勞累、交流便利、教學壓力、課堂呈現、教學效果和學生認可。課前階段即教師上課前的準備階段,包含花費時間和投入精力兩個指標;課中階段即課堂本身進行中的階段,包含身體勞累、交流便利、教學壓力和課堂呈現四個指標;課後階段為課堂結束後教學影響持續的階段,包含教學效果和學生認可兩個指標。採用五分量表測量,具體提問“相比線下教育,您認為線上教育在以下維度中是否更有優勢”。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1 在線教育認可度測量指標


2、研究框架


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組從教師對不同類型的在線教育平臺的使用和對在線教育這一技術的接受度入手,探討影響教師認可在線教育的因素。本研究中的幾大變量為:自變量——在線平臺使用和技術接受度,因變量——在線教育認可度,控制變量——從學校層面和教師個人層面分別分為學校位置、學校類型和學歷、職稱、所教學端、教齡,如下圖所示: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2 研究變量


3、研究問題


本報告通過對網民進行問卷調查具體分析了4個問題:


1)全國中小學教師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評價情況;

2)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平臺使用情況;

3)全國中小學教師對在線教育這一技術的接受度情況;

4)教師的平臺使用與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有無影響,若有,有何種影響?


4、研究方法與數據採集


本次研究於2020年3月7-12日通過網絡數據實驗平臺“極術雲”對全國中小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共採集2377人份(不含我國港澳臺樣本)。其中,教師的學段分佈為:小學教師47.5%、初中教師30.3%、高中教師23.1%、職高教師2.0%、中職教師佔1.1%(職高教師與中職教師樣本較少,不予分析)。教師的教齡分佈為:1年佔3.5%、1-5年16.2%、5-10年35.5%、10-20年24.4%、20年以上佔20.4%。


二、全國中小學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分析


(一)在線教育認可度總體情況


對2377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在線教育認可度的總體得分均值為3.32,高於5分量表的中間值3,表明抽取的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總體較高。


分課堂的三個階段來看,得分均值最高的階段為課前階段,最低的階段為課後階段,且所有階段的均值均高於5分量表的中間值3,這表明相比於線下教學,在線教育在這三個階段均更有優勢。同時,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發現,課前階段與課中和課後兩個階段的認可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3 分階段-在線教育認可度均值


具體看花費時間、投入精力、身體勞累、交流便利、教學壓力、課堂呈現、教學效果和學生認可這八個維度,教師對八項維度的評分均值均高於5分量表的中間值3分,這表明相比於線下教學,在線教育在這八個維度均較有優勢。具體體現為:教師在線上教育比線下教育花費的時間、投入的精力較少;教師在線教學的身體勞累程度低於線下教育;教師認為線上教學的交流比線下更加便利,課堂呈現效果和教學效果更好,同時教學壓力更小;同時,學生的認可度也更高。在8個維度中,得分最高,即線上教育最具優勢的一點為交流便利,達到3.46分;其次為更少花費時間,達到3.38分。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發現,八個維度中,投入精力、身體勞累、教學效果三個維度和教學壓力這一維度的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課堂呈現維度和學生認可維度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其餘維度間均存在顯著差異。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4 八維度—在線教育認可度均值


(二)不同學段、區域與學科的在線教育認可度情況


1、學段


首先看總體認可度。所有學段中,相比線下教育,對線上教育認可度最高的為初中,評分為3.47;認可度最低的為小學,評分為3.23,但都高於5分量表的中間值3分。進一步進行ANOVA分析發現,三個學段的認可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F=13.516,Sig=.000)。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5 分學段-在線教育認可度均值


其次考察課前、課中、課後三階段的認可度情況。結果顯示,在三個階段,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最高的均為初中學段,最低的均為小學學段。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6 分學段-在線教育三階段認可度均值


三是分析各個學段的八項測量指標的得分。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學段,每一個具體維度的評分均高於5分量表的中間值3,其中,評分最高的一項均為交流便利,分別為3.34、3.61和3.5。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7 分學段-在線教育八維度認可度均值


2、區域


所有區域中,相比線下教育,對線上教育認可度評分最高的前兩位為直轄市市區和省會城市郊區,分別為3.61和3.51;最低的兩位為鎮上和農村,評分為2.90和2.99,低於3分中間值。進一步進行ANOVA分析發現,不同區域的認可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F=58.023,Sig=.000)。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8 分區域-在線教育認可度均值


其次考察課前、課中、課後三階段的認可度情況。八個區域中,在教學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裡評分均值最高的區域均為直轄市市區,分別為3.67/3.62/3.70,最低的區域均為鎮上,評分分別為2.76/2.90/3.05。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9 分區域—在線教育三階段認可度均值


三是分析各個區域的八項測量指標的得分。八個區域中,認為相比線下教育,線上教育在花費時間、投入精力、交流便利、教學壓力、課堂呈現、教學效果和學生認可七個維度均更有優勢的評分最高區域為直轄市市區;認為相比線下教育,線上教育在身體勞累維度最有優勢的區域為直轄市郊區;所有維度中,評分最低的區域均為鎮上。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3、學科


所有學科中,相比線下教育,對線上教育優勢認可度最高的前三個學科為物理、化學和政治;最低的為歷史,只有2.91分,不僅總體評分低於3分中間值,每個維度的評價均值也均低於3分。進一步進行ANOVA分析發現,不同學科的認可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F=15.920,Sig=.000)。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10 分學科-在線教育認可度均值


其次考察課前、課中、課後三階段的認可度情況。所有學科中,課前得分均值最高的為物理和地理(3.65),最低的為歷史(2.99);課中得分均值最高的為物理和化學(3.62),最低的歷史(2.89);課後得分均值最高的物理(3.59),最低的為歷史(2.87),歷史學科三個階段認可度得分均低於中間值3。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11分學科—在線教育三階段認可度均值


三、在線教育平臺的類型劃分


對不同的在線教育平臺,可根據類型特點的不同劃分為七類:社交工具型,通訊工具型,平臺服務型,教學具型,公共資源型,學科內容型,綜合輔導型。具體說明如下: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四、在線教育技術接受度


在線教育技術接受度是依據態度、行為傾向、使用行為三個維度共14個具體測量指標綜合計算得出的一個變量,將所有指標的分值彙總計算均值得出在線教育技術接受度均值,所有問題和指標如下所示: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12 在線教育技術接受度測量指標


(一)在線教育技術接受度總體情況


對2377份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技術接受度總體得分均值為3.89,且所有項均值均高於5分量表的中間值3分,這表明樣本對在線教育的接受度總體較高。


(二)不同學段、區域的在線教育技術接受度情況


1、不同學段的在線教育技術接受度情況


小學、初中和高中學段,技術接受度均值均高於5分量表的中間值3,說明三學段教師對在線教育的接受度均較高。其中,得分最高的學段為初中,為3.9;得分最低的學段為小學,為3.73。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13分學段-技術接受度均值分佈


2、不同區域的在線教育技術接受度情況


經統計,八個區域教師樣本的技術接受度均值均高於5分制的中間值3,其中:技術接受度均值得分最高的區域為直轄市市區,得分為4.07;省會城市郊區、直轄市郊區、省會城市市區三個區域技術接受度均值得分差別不大,分別為3.91、3.9、3.87;其次為地級市市區和縣城,得分分別為3.79和3.56;得分最低的區域均為鎮上和農村,得分均為3.44。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14 分學段-技術接受度均值分佈


五、平臺使用與技術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影響


(一)在線教育平臺使用與技術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影響


將教師的在線教育平臺使用和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接受度作為自變量,將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作為因變量,將教師個體層面的教齡、學歷、所教學段、職稱和學校層面的學校所處位置、學校類型作為控制變量,進行迴歸分析發現(R方為0.516):


1、教師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使用綜合輔導型平臺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3、使用社交工具型、公共資源型和學科內容型平臺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圖15 平臺使用和技術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影響示意圖


(二)在線教育平臺使用與技術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八個具體指標的影響


將教師的在線教育平臺使用和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接受度作為自變量,將教師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八個具體測量指標作為因變量,將教師個體層面的教齡、學歷、所教學段、職稱和學校層面的學校所處位置、學校類型作為控制變量,進行迴歸分析。


結果顯示:技術接受度和使用綜合輔導型平臺對八個維度的認可度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使用社交工具型平臺對花費時間、投入精力和身體勞累三個維度的認可度有呈顯著的負向影響;使用平臺服務型平臺對身體勞累維度的認可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使用公共資源型平臺對花費時間、身體勞累和交流便利三個維度的認可度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使用學科內容型平臺對身體勞累、交流便利、教學壓力、課堂呈現和教學效果幾個維度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


六、結語


首先,認可度情況如下:相比線下教育,樣本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總體得到一定認可,在五分制中的平均得分為3.32分,高於中間值3分。說明在新冠疫情突發事件中,全國中小學教育開展的在線教育得到老師們一定程度認可。但同時也要注意到,認可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其次,在線教育存在學段、地域、學科等毛線差異。所有學段中,對線上教育認可度最高的為初中,最低的為小學;所有區域中,對線上教育認可度最高的前兩位為直轄市市區和省會城市郊區,最低的兩位為鎮上和農村;所有學科中,對線上教育認可度最高的前三個學科為物理、化學和政治,最低的為歷史。在線教育的認可度差異不僅僅會存在於不同地域,在不同學科中也明顯存在差異, 如何消除這些差異,是我們在線教育深化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三,老師們對技術接受度有差異。技術接受度情況如下:樣本對在線教育的接受度總體較高。所有學段中,技術接受度得分最高的為初中,最低為小學;所有區域中技術接受度得分最高的區域為直轄市市區,最低的為鎮上和農村。


第四,就平臺使用、技術接受度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影響而言:教師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接受度與在線教育認可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使用綜合輔導型平臺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使用社交工具型、公共資源型和學科內容型平臺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本次調查顯示,不同平臺使用對在線教育認可度的影響有差異,如何規避這種影響,也是我們後續研究需要探討的。


課題組成員:張洪忠 張志禎 王競一 石中甫 蘇世蘭 何康 徐雪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