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非尼治療FGFR基因突變型肝內膽管癌患者

膽管癌是僅次於肝細胞癌的第二大肝臟腫瘤,其特點是診斷較晚,預後較差。據估計,膽管癌約佔所有胃腸道腫瘤的3%,其

總體5年生存率低於10%。目前對膽管癌的治療選擇包括手術和系統化療。


對膽管癌的標準化療是吉西他濱單獨使用或與細胞毒性藥物如順鉑聯合使用。然而,接受上述標準化療的患者一般預後較差,中位生存期為6~12個月,這說明急需採用更多的膽管癌治療方式。


目前,一些利用靶藥物治療膽管癌的臨床試驗正在研究中。但大部分臨床試驗集中在針對EGFR信號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劑的療效。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基因已被證明是多種人類惡性腫瘤的靶點,如胃癌、肺癌和膀胱癌。先前的研究表明FGFR融合蛋白的過表達促進了腫瘤細胞的增殖和遷移。FGFR2已被報道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的新靶點。


2019年12月,OncoTargets and therapy雜誌報告了一例膽管癌患者,其FGFR2基因突變,且對索拉非尼治療敏感


索拉非尼是一種新型多靶點抗腫瘤藥物,由德國拜耳製藥公司研製,具有雙重抗腫瘤作用:既可通過阻斷由RAF/MEK/ERK介導的細胞信號傳導通路而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還可通過抑制VEGFR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受體而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間接地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索拉非尼治療FGFR基因突變型肝內膽管癌患者




2011年3月,醫院收治1例76歲女性,常規體檢肝臟佔位性病變。核磁共振(MRI)掃描顯示右肝內多髮結節,患者接受腹腔鏡引導下的肝臟活檢確診為膽管癌


索拉非尼治療FGFR基因突變型肝內膽管癌患者


患者接受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治療,化療藥物為氟尿嘧啶、奧沙利鉑和吡柔比星。TACE治療後,全麻下行肝切除術。病理檢查證實腫瘤侵犯了肝包膜,手術切緣陽性


2011年5月,患者再次接受TACE治療,化療藥物有氟尿嘧啶、奧沙利鉑、吡柔比星、超液化碘油和重組人白細胞介素。


5年後,病情進展,患者隨後接受吉西他濱和順鉑化療,然後接受肝支持營養治療,即每日靜脈注射80mg甘草酸


2018年6月,患者接受洛鉑和吉西他濱化療,然後接受肝支持營養治療,即每日靜脈注射80mg甘草酸。然而,病人對上述治療沒有反應,5個月後病情惡化。患者接受基因檢查,外周血的NGS分析顯示有

FGFR2-BICC1突變。此外,免疫組化分析顯示FGFR2-BICC1蛋白在膽管癌中高度表達。


索拉非尼治療FGFR基因突變型肝內膽管癌患者


2018年11月,患者接受索拉非尼治療,1個月後,MRI掃描顯示腫瘤體積縮小,對索拉非尼有部分反應(PR)

。且在索拉非尼治療期間,患者沒有出現皮疹、胃腸道反應和心臟損傷等不良事件。


索拉非尼治療FGFR基因突變型肝內膽管癌患者


直到最後一次隨訪,患者病情穩定,並繼續接受索拉非尼治療。


小結


綜上所述,這是首次報道的一例接受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索拉非尼治療的FGFR2-BICC1融合的膽管癌患者,且顯示出一定的療效。


目前FGFR靶點藥物的發展已經從多靶點的藥物(索拉非尼、侖伐替尼等),精準到只針對FGFR2單靶點的藥物且治療療效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