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青海西寧“創城”走出綠色發展新路

“西寧城開下的鬱金香,扮靚了夏都風光,中國故事我來唱,金鳳凰展開了翅膀……”一曲青海花兒表達出老百姓對西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喜悅。

青海省西寧市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整個精神文明建設,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指南,以“為民、惠民、靠民”為理念,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改革城市管理、治理城市環境,探索出一條在生態脆弱、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城市科學、綠色發展的新路,讓西寧市容煥然一新,百姓生活舒適愜意,城市發展迸發活力。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青海西寧“創城”走出綠色發展新路​青海省西寧市人民公園內綻放的鬱金香。(新華網發 宋忠勇攝)

“服務下沉”惠民生 讓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

今年7月,家住西寧市小橋社區的38歲單親媽媽索兆英和上初中的女兒喜氣洋洋地搬進了公租房。

索兆英因患精神疾病失去勞動能力,和女兒靠低保金維持生計。2015年4月,索兆英準備申請公租房。當她聽說申請一套公租房要蓋八個章時,一下子洩了氣:記不清事、認不了路,該怎麼辦申請?

登門慰問、代辦事務……索兆英從來沒想過,從申報、初審到複審、分房,社區代辦員王娟全程幫她辦理了手續,讓她順利搬進新居。

“創城為民、創城惠民,老百姓需要實實在在的東西,作為創建文明城市的最基層單元,我們社區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讓‘為民’‘惠民’見到實效。”西寧市城北區小橋大街辦事處小橋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社區主任代素英說。

近年來,西寧市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職能下沉,將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環境保護管理、交通管理等23項城市管理事權下放到街道辦事處。

夜晚,記者在西寧市城中區莫家街看到,街道綜合執法隊伍的最基層站點——“24小時平安在線”綜合執法指揮中心平臺的警務車警燈長亮,全天候執勤。目前,西寧市在15個街道辦事處成立城管綜合執法指揮中心,並從公安、民政、交通等部門抽調了74名執法人員派駐各街道綜合執法指揮中心。

西寧市委宣傳部長、創城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霞說,這些舉措密切了黨群關係,增強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讓群眾有了更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青海西寧“創城”走出綠色發展新路​青海省西寧市湟水森林公園。(新華網發 黎曉剛攝)

同心掬得滿庭芳 綠水青山打造城市金名片

清澈的人工湖邊蘆葦飄蕩、水草豐茂,沿著木棧道一路前行,一邊是清秀的湖水,另一邊是茵茵綠地……過去髒亂的城中村、擱置的建築用地,如今已變成綠地和景觀公園,成了群眾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作為一個生態脆弱、資源貧乏的城市,西寧的未來在於綠色發展。

“退路、退建給市民,為城市空間留白。”西寧市綠色發展委員會主任劉波告訴記者,“我們拿出土地搞綠化,給市民良好的空氣和環境。西寧市甘河工業園區已規劃6540畝工業用地準備建設園林博覽園;西寧還要打造217平方公里西堡森林公園……”

“生態似水,發展如舟。”西寧市創建文明城市與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同步並行,以綠色發展為抓手,擴大城區綠地建設,由點及面提升城市綠化景觀,清理河道水面,治理空氣汙染,推動了城市可持續發展,逐步實現了高原綠、西寧藍、河湖清和綠色人文發展。

如今的西寧,300公里的城市綠道已經建成,9個主題公園免費開放,公共交通全部實現了新能源,南北兩山森林覆蓋率增加到75%,城區綠化率達到42%,空氣優良率達85.02%,在西北五省中率先建成了國家森林城市。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青海西寧“創城”走出綠色發展新路​青海省西寧市中心廣場(新華網發 黎曉剛攝)

文明花開香滿園 高原古城擦亮精神底色

科技助推城市面貌的改變。西寧市利用無人機對市區及周邊200平方公里的地域進行空中航拍,立體查找樓頂、溝壑等隱蔽區域的垃圾死角。如今,西寧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85%;升級改造了20座城市公廁,新建20座旅遊公廁,街頭如廁不再是難題;老舊樓院、危舊房屋的改造大力實施,西寧城鄉整體環境大幅提升。

夏季的每個週五傍晚,在城北區朝陽公園裡,由社區退休居民組建的11支文藝演出隊會輪流進行文藝展演。

王霞說:“我們通過學習教育、先進典型激勵等作法,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主題實踐活動助推市民思想道德建,並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全民參與創建。”

西寧先後評選各級各類道德模範、身邊好人270多名,5萬多戶家庭成為五星級文明戶,佔到全市居民的10%。在道德模範、先進人物、志願者和文明勸導員的宣傳引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百姓生活,市民整體文明素質得到提升:隨地扔垃圾、吐痰的少了,違反交通規則、亂闖馬路的少了,遵規守紀、熱心助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市民越來越多。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青海西寧“創城”走出綠色發展新路​鳥瞰西寧市區(新華網發 黎曉剛攝)

“3年來,我們努力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幸福西寧,兌現了‘城市,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的承諾。”西寧市委書記王曉說。(完)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